實在徐楊旭有恩的是張之洞,當年徐延旭曾經幫忙過一名流子,而此人現在則成了張之洞的姐夫,張之洞投桃報李,這才結合張佩綸等,捧了徐延旭一把,卻冇想到給捧殺了。
身為黃帶子還能‘被病退’,可見這位兄弟腦筋得有多軸。此時酒酣耳熱之餘,被張華奎幾句話一挑逗,立即就上了套。
皇上大怒,張華奎大喜,在他看來,張佩綸此次垮台了!
盛昱一想也是,朝廷固然答應傳聞奏事,可那是禦史們纔有的權力,這張華奎固然貴為一省總督之子,但這進諫之事,卻也不是他能做的。
至於盛昱和張華奎處心積慮要對於的張佩綸,皇上底子冇有動半根手指頭。
但是朝局的竄改晃瞎了張華奎的狗眼。
當時宦海上,有個不成文的通例征象,外官為了聯絡中樞的乾係,常常派後輩駐京辦事,打通樞紐。張樹聲外放要任同時,也留下兒子張華奎駐京“專意籠絡清流,為乃翁博名譽”。
現在唐炯、徐延旭二人已經被蓋棺定論,不管如何落井下石都不為過,但是張華奎的企圖可不在唐炯、徐延旭、
乃父有此念想,作為孝敬兒子的張華奎敏捷活動起來,一邊在北都城內製造其父功高至偉的言論,一邊開端在清流健將們中尋覓能夠作為援助的人選,而當時在清流中最火的名嘴,莫過於在‘雲南報銷案’中將時任軍機大臣、領戶部的景廉,和戶部尚書王文韶彈劾的罷官回家,而榮升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的張佩綸。
此時,前福建佈政使王德榜帶領新募湘軍八營、提督方有聲率粵軍五營已經達到廣西龍州。光緒遂下旨,令之前受命退回關內的淮軍丁逸偉營賣力對這兩軍停止練習,同時命令李季雲營馬上北上赴京,幫手李鴻章清算京畿防務。
4月8日,皇高低旨,著李鴻藻降三級調用——由協辦大學士成了內閣學士;翁同龢“加恩撤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所謂說著偶然,聽者成心。在偶爾當入耳到這則流言的張華奎頓時腦洞大開,動起了一個動機——如果能藉著販子中的流言,把皇上的肝火引到時在總理衙門供職的張佩綸頭上,豈不是能夠一報當年張佩綸彈劾他的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