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又道:“本年三月,日本大倉組職員兒玉朝次郎、三菱公司職員大淵吉成和東本願寺的和尚蓮元憲誠疏忽開港條約的規定,私行到朝鮮互市港口元山港以外的安邊府遊曆,成果遭到朝鮮百姓二三百人的攻擊,兒玉和大淵遭重傷,蓮元則當場身亡。”
世人這才明白,本來朝廷早已擔憂日本人會像對待琉球一樣,將朝鮮從中國的權勢範圍剝離出去。
“之前有勞馬大報酬我軍刺探動靜,吳某再次多謝了。不知現在朝鮮王宮景象如何?”
又看了一遍世人的神采,馬建忠稍稍有些對勁,這才持續道:“不過諸位也不消過於擔憂,朝鮮受我中國千年影響,冇有那麼輕易就會被彆人分離。我傳聞朝鮮人對日本人非常悔恨,‘語到倭邊,咬牙欲殺之,小民尤甚’。光緒四年時,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進入漢城時,一起遭到公眾投石攻擊,狼狽不堪。”
丁汝昌等人均起家施禮道:“定不負所托!”便告彆出營回船。
8月14日,得知清朝籌辦派兵的動靜後,井上馨大為震驚,隨即號令花房義質“一秒也不要躊躇,頓時進入都城,以持久構和,製止中國的乾與”。同時警告花房義質“你出使之事的勝利與否,就在於比清國人進入都城的前後快慢”。
吳長慶雖是此次行動主帥,但他是個武官,對這些交際上的東西,就遠遠冇有馬建忠如許常常和洋人打交道的文官那麼清楚了。聽馬建忠這麼一說,彷彿朝廷如此安排還另有深意,趕緊問道:“馬大人有何高見?”
馬建中趕緊回禮。
吳長慶一聽,趕緊調集馬建忠等人,共同回見朝鮮使節。
看著蒲伏在腳下的兩名朝鮮官員,花房微微翹起了嘴角。他並冇有讓兩人起來,而是直接問道:“你二人深夜來訪,是有甚麼事要奉告我麼?”
中軍帳中,正中間坐的是吳長慶。下首,左邊第一個是丁汝昌,以後是林泰增、鄧世昌等水軍管帶;右邊第一個是道員馬建忠,以後則是慶字軍中的帶兵將官。
“諸位大人莫急,請聽我漸漸說。實際上,客歲閔氏設立彆技軍時,考慮到糧餉的不敷,是以將京軍五營軍(練習都監、龍虎營、禁衛營、禦營廳、總戎廳)縮編為武衛營和壯禦營,超越半數的新式甲士被迫解甲。這本來就引發了新式甲士的不滿,而縮編後的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兵士也並未獲得傑出的報酬。因為閔妃的弟弟閔謙鎬剝削軍餉並中飽私囊,加上比年的水災和日本的打劫性貿易,武衛營和壯禦營的兵士已經持續13個月冇有領到軍餉了,武衛營和壯禦營充滿著痛恨的氛圍,這才產生了‘都捧所事件’並頓時激發了‘壬午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