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之光續_第九章 壬午之變(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薛福辰領命而去,張樹聲隨即將日本籌辦出兵朝鮮的動靜陳述給了軍機處、總理衙門,申請出兵朝鮮。

馬建忠想了想,隨即說:“不當,中堂大人派我等前來刺探真假,如果連岸都冇上,便倉促返回,恐怕不好交代,不如由我和魚允中留在朝鮮進一步探查敵情,軍門則返國搬乞救兵。”

8月10日,直隸總督署。

此時的光緒,在日本出兵的壓力下反而果斷了起來。下旨給張樹聲及軍機處、總理衙門道:“既然日本人咄咄逼人,戰役已不成得,便應儘力以赴,主動備戰。北洋海軍當即北上赴朝,同時嚴令直隸、山東、奉天、吉林等省當即清算勇營,隨時籌辦由海、路兩邊出兵朝鮮。如北洋海軍不敷調派,即調南洋海軍北上援助;如兵船不敷調派,即調招商局民船運兵。”

因為慈禧的滅亡而被一擼到底的薛福辰,又回到了北洋,仍舊在總督署中任幕僚。此時他手持一封電報,急倉促的跑來找張樹聲。

壬午兵變固然停歇下去,但它引發的政治事件卻並未完整結束。

漢城。

為了安撫叛逆兵士和公眾,大院君詐稱閔妃已死於亂軍中。同時,他公佈法律,赦免了叛逆兵士和市民;開釋了因反對開放國門而下獄的鄭顯德、李晚孫、金平默等官員和儒生;又宣佈規複五營軍和全軍府,拔除彆技軍,併發給兵士積欠的軍餉。

卻說丁汝昌當日接到張樹聲的號令,但因為隻是前去探查而非作戰,又有‘切勿接敵’一說,以是並冇有焦急。8月11日北洋海軍解纜,一起晃閒逛悠,12日下午,丁汝昌等方纔達到仁川,但是此時,日本兵艦“金剛”號等已先一步達到。

因為日本人已經達到朝鮮,丁汝昌歸去的路上便快了很多。8月13日晨,返國後的丁汝昌帶來了日本兵艦封閉仁川港及馬建忠死力主張出兵朝鮮的陳述書:“乘迅雷之勢,直取王京,掩執逆首”。

朝鮮高宗李熙麵對這類突髮狀況惶恐失措,被迫急召大院君入宮陪侍,並宣佈歸政於大院君以挽回局麵。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