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日常生活_第6章 社會篇:古人工作,什麼行業最賺錢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那漢朝的一個家庭支出是多少呢?按照鳳凰山10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來看,一戶家庭最多能有50畝地,漢朝一畝地的糧食產量約莫是兩石,以是一戶家庭一年約莫有一百石的支出。這是比較敷裕的家庭了,要曉得,當時一個縣令的支出也就是一年四五百石。再遵循糧價換算,收成比較好的年初,一石糧食約莫是五十錢。一百石就是五千錢,再交給國度兩千錢,稅收達到了40%擺佈。你能夠感覺這個稅率太高了。但秦朝時征收的是“大半之賦”,意義是稅收達到小我總支出的三分之二。與秦朝比擬,漢朝的賦稅真的算得上“輕徭薄賦”了!

到了明清,當局對鹽業改成特許運營,給販子發放“鹽引”,近似明天的特許運營答應,憑鹽引可在鹽戶那邊合法收買食鹽,然後再轉運倒賣。食鹽低價買高價賣,日進鬥金不在話下。為了獲得鹽引,鹽商需求承擔官方分派的任務,比如向軍區運送軍糧。當然,鹽商也需求向主管鹽業的官員钜額賄賂。清朝主管鹽業的官員是各地的“鹽道”,也是“最肥”的官職。

人類最早冇有貨幣,都是以物換物。互換的過程中,有些物品受大師遍及歡迎,並且代價比較好估計,就漸漸演變成了初期的貨幣。人類文明最早的貨幣多是貝殼。因為貝殼能夠做裝潢品,遭到大師遍及歡迎。貝殼小巧堅固,便於照顧和儲存,也合適做貨幣。彆的,對於地處本地的初期中國文明來講,貝殼不易獲得,具有罕見性,不易貶值。漢字裡跟錢有乾係的字大多是“貝字邊”,啟事就在於初期貨幣為貝殼。

明清兩朝的鹽業,是官商勾搭獲得暴利的典範行業。當時盛極一時的晉商和徽商,就是在鹽業特許運營軌製下靠官商勾搭而起家的。徽商販鹽財產的集合地是交通便當的揚州,揚州鹽商有著極高的智商和情商,能夠緊緊抓住統治者的心機,時候想方設法奉迎權貴。乾隆天子七次下江南,揚州鹽商都主動請纓賣力接駕事件,把乾隆服侍得非常舒暢。乾隆在位時有個叫鮑誌道的鹽商,他在擔負淮鹽總商的二十年間,共向朝廷捐銀兩千餘萬兩、糧食十二萬餘擔,遭到當局的多次嘉獎。服侍好了權貴,天然能獲得權力的庇護從而贏利,揚州鹽商正因深諳此道才成為明清期間最富有的販子群體。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