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出產,積書盈屋。至玉柱尤癡。家苦貧,無物不鬻,唯父藏書,一卷不忍置。父在時,曾書《勸學篇》粘其座右,郎日諷誦;又幛以素紗,唯恐消逝。非為乾祿,實信書中真有金粟。日夜研讀,無問寒暑。年二十餘,不求婚朽,冀卷中美人自至。見賓親不知溫涼,三數語後,則誦聲高文,客逡巡自去。每文宗臨試,輒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郎玉柱被開釋後,求得父親門人的手劄,才規複了功名。當年他秋試落第,第二年考中進士。他對史縣令恨入骨髓,一心要報仇。他為顏如玉設了牌位,遲早禱告說:“你如果有靈,必然要保佑我去福建仕進。”厥後,他公然以禦史的身份梭巡福建。三個月後,他查訪出史縣令的罪過,抄了他的家。當時他有一個表親任司法官,逼郎玉柱納妾,並藉口買的是婢女,安設在官署中。郎玉柱案結後,他當天上疏自陳錯誤,要求奪職,便帶著那位侍妾回家了。
一天夜裡,郎玉柱迷惑地問顏如玉:“凡是男女同住都生孩子,為甚麼我和你住了這麼久,你卻不生呢?”顏如玉一笑:“郎君每天讀書,我本來就感覺無用。現在書中闡述佳耦之道的章節,郎君尚未明白,何況床笫之間呢?床笫這兩個字裡大有工夫。”郎玉柱吃驚地問:“甚麼工夫啊?”顏如玉隻是笑,卻不說話。過了一會兒,她悄悄地靠近、教誨郎玉柱。郎玉柱非常歡愉,說:“我冇想到佳耦之間,另有如此妙不成言的興趣啊!”今後,他見人就議論,冇有不偷偷笑他的。顏如玉傳聞後就指責他,他理直氣壯:“鑽洞爬牆的事,是不能奉告彆人的。佳耦的興趣人皆有之,有甚麼可忌諱的呢?”
出處:《子不語》
女乃下,與之弈,曰:“三日不工,當複去。”至三日,忽一局贏女二子。女乃喜,授以絃索,限五日工一曲。郎手營目注,得空他及;久之順手應節,不覺鼓勵。女乃日與飲博,郎遂樂而忘讀,女又縱之出門,使結客,由此俶儻之名暴著。女曰:“子能夠出而試矣。”
杭州人袁觀瀾,四十歲了還未娶妻。鄰家有個女孩,很有幾分姿色,袁對她心生傾慕,女子也對他有情。但女子的父親嫌袁太窮,回絕了他的求婚。女子非常哀痛,思慕成疾,竟病死了。
典範溯源
史公是福建人,少年進士,公開裡很想看看顏如玉的仙顏,就傳令逮捕他們。顏如玉曉得後,就消逝不見了。縣令大怒,拘押了郎玉柱,肅除他的生員資格,並酷刑鞭撻,必然要問出顏如玉的去處。郎玉柱寧死也不肯說一句話。縣令又命人拷問丫環,丫環流露了大抵環境。縣令認定顏如玉是妖邪,親身乘車前去郎家。但見書卷滿屋,冇法搜尋。因而,縣令命人放火燒書,天井中煙氣固結,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