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把這裡當作醫館,尊兩報酬大夫,離大病院遠的,都會跑到這裡請她們醫治。
冬素再次感慨,公然,汗青的過程底子不成能壓在一小我身上。
像紡織機,有的村莊租上十台,就能創辦一個小型紡織作坊,工人都是村裡的女村民。
但在聽了女官的詳細解釋,她才肯定冇有彆的‘老鄉’。
冬素對此很對勁,就連如許的個小州城女官的事情都做得這麼好,再多給她幾年,她必然能讓天下百姓都吃飽穿暖的。
藥鋪是兩個醫護學院畢業的女醫護辦理,還請了一些工人,她們先容說,最受歡迎的就是小兒藥品。
冬素當然曉得缺藥護,此次白師父去嶺南,帶走了兩百多個女醫護,來信還是說人手不敷,比起病人的數量,醫護職員的數量的確就是杯水車薪。
看來這裡的士族對土改製,也是鬥爭了很長一段時候纔不得不認命的。
這蚊香是一個道觀的羽士做的,他做貢香幾十年,為了驅蚊,他連絡熏艾驅蚊和做貢香的技術,用艾草加各種驅蚊草。
片片農田之間偶有一片灰白,那是水塘,離塘近些的處所,必有幾戶農家。
冬素首要就是看看郵局和藥鋪的成品藥,郵局目前的停業隻要郵送物質,幫百姓送的小件,另有幫販子送的大件。
“孃親包管,下次必然帶你一起去。”
路過當年住過的驛站看一眼,冬素的確認不出來,土屋草棚變成一長排的磚瓦房,長滿雜草拿籬笆圍起來的院落,變成了平坦寬廣的廣場。
城中有一個大病院,但四周的縣、鎮隻要幾家藥店,醫師完整不敷用,偶然候百姓急的跪下叩首,請她們到家裡救治病人,隻能關了店鋪先去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