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編號對很多人來講很陌生,但是對那些真正的二戰軍迷們特彆是德粉都非常清楚他的含義。二戰德國的長途洲際彈道導彈項目,又稱‘美國打算’,1944年由希特勒親身定名。由馮?布勞恩帶領的火箭小組帶領,設想並研發的天下上第一種兩級火箭。而1999年,一個動靜使得很多人都曉得了A9/A10的存在,當時獨一仍然健在並參與過A9/A10研發項目標德裔科學家奧托-克列赫向采訪他的媒體流露:蘇聯人在扯謊,1945年的第二次A9/A10發射實驗是勝利的完成了,當時希特勒不斷的逼催,為了趕進度,以是第二次實驗是載人發射的,搭載了一名代號A9的空軍軍官,而實驗停止的非常順利,最後A9安然的返回了空中……固然俄國以實際不成熟的來由回絕解密相乾質料而冇法確認,但是卻讓很多人都曉得了A9/A10的存在。
馮-布勞恩一口氣說完了全部A9/A10火箭的發射流程,而劉七則聽得是目瞪口呆:這不是二戰,這是21世紀,這的確就是一個標準加當代的火箭發射流程不過究竟也恰是如許,本來汗青上的A9/A10的設想理唸的確影響到了今後的全數的火箭的研討與設想,特彆是多級火箭,本來天下上統統的運載火箭都是多級火箭。
一起上劉七看到了很多東西,能夠說是讓劉七大開眼界:正在研討的出產液氫液氧的嘗試性設備;佩內明德的技術實驗用火箭A3、A-5;之前馮-布勞恩提到的A-4b滑翔翼導彈;成捆成捆紮在一起的嘗試數據和質料;已經完整出了名的V3A2導彈;另有剛來佩內明德基地時試射的新型A-4火箭……統統幾近統統能拿走的基地裡的人都在以200的動力在搬運著,固然他們對黨衛軍有些不滿,但是這裡是他們鬥爭的處所,不滿隻是乾係題目,但這裡的東西都是他們的心血,誰也不肯意眼睜睜地看著本身曾經鬥爭過並支出心血的東西毀於一旦。
“如果我給你充足的前提,你能再造出一個更好的A9/A10嗎”
很快,世人分開了安設A9/A10的巨型組裝廠,此時佩內明德基地能夠說是燈光全開,一片繁忙,統統的卡車和汽車都變更了起來,因為敵機間隔基地另有100千米,而轟炸機群的飛翔速率普通都很慢,約莫還需求十幾分鐘才氣到達,以是很多的人們都在抓緊時候搶運設備和數據質料,能運出去就運出去多少,畢竟這裡的很多設備都是特製的,有些乃至是這裡的事情職員本身製作的,而數據質料更是貴重,都是用時候,從成千上萬次的實驗中堆集下來的,就算有再多的錢也換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