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隨便坐,”洛南走到窗戶麵前,“想要我把窗簾放下還是保持現在如許?”
梁佳怡一邊當真地聆聽著,一邊“恩,恩”地點頭。
到這裡,有兩個可供洛南挑選的持續體味的方向,一是體味痛苦的程度、持續時候等,判定是否是煩悶症或焦炙症等;另一個方向,是去深切體味哪些詳細的事情形成了梁佳怡的情感降落。
梁佳怡的神采顯得愁腸百結,沉默了好久,才聲音降落地開口:“我也不曉得,歸正就是不高興。”
他的內心充滿疑問,卻冇偶然候去思慮,保持專注聆聽已經耗儘了他的全數精力,讓他再冇有彆的閒暇去思慮,隻能憑本能應對。
前半句話是他在嘗試和梁佳怡“共情”,後半句則是“詳細化”。但是如許利用是否恰當,洛南也冇有掌控。
梁佳怡勉強擠出笑容:“我一貫都是守時的人。”她接過紙巾,在臉上、眼瞼上擦了擦,然後低頭伸謝。
比如梁佳怡出世於本省的鄉村,本年25歲,家裡另有個mm,她父母豪情不太好,常常吵架。在家裡,mm比她要受寵些,但她和mm的乾係還不錯。
洛南在短沙發上坐下,儘量讓本身坐姿輕鬆又不顯得輕浮,身材微微前傾,目光細心地看了看梁佳怡的全部臉部,然後逗留在她帶著嬰兒肥的下巴四周,隻用眼角餘光留意她的眼神和神采竄改。
“恩,冇錯。”
洛南冇有催促。這個時候來訪者正在思慮,谘詢師應當賜與來訪者一種沉默的體貼。
聽起來像是對煩悶症狀的描述。洛南冇有急於下判定,持續用暖和的聲音說:“我能體味這類感受,樣樣都亂套了,但是不得不強撐著。事情上產生了甚麼讓你很煩?”
她在大學時一向冇談過愛情,這個男朋友是她的初戀,兩人因為各種啟事鬨得乾係很僵……
梁佳怡躊躇了一下,開口還是平常而談:“各種事。老闆內行指導熟行,同事之間勾心鬥角,另有些無聊的有錢人想要來搞潛法則,每天看到的都是不費心的事。偶然候真的悔怨進入了這一行。”
該抓住哪條線持續問下去?該如何對梁佳怡的環境停止診斷?共情做獲得不到位?谘訪乾係算是建立起來了嗎?
接下來他不竭地用“內容反應”“感情反應”等小技能,不竭地共情,逐步地和梁佳怡建立谘訪乾係。固然犯了幾次小錯,谘詢過程有些磕磕拌拌,但結果還算不錯,梁佳怡漸漸地翻開了話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