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謹身殿和華蓋殿,奉天殿又多一層持重嚴肅。
殿試之日,禦駕親臨奉天殿,並欽點十四名讀卷官審讀策論,為朝廷取才。
楊瓚立在隊中,火線另有二三十人,行進略顯遲緩,不覺有些走神。
短短一句話,如同晴空轟隆。被點名的貢士神采慘白,呆若木雞。
少數貢士神采丕變,雙手模糊顫栗。多數尚能平靜,隻是額頭模糊冒汗。
楊瓚抬開端,刹時愣了一下。
寧瑾躬身退下,少頃,安排坐位的中官便得了傳話,本該在第六排的楊瓚,直接被提到了第二排,正巧坐閆璟身後。
此時天已大亮,帶路的還是小黃門,方向卻不是謹身殿,而是天子上朝的奉天殿。
弘治十八年農曆三月庚子,殿試日。
不待回神,已有殿前衛士行出,查驗正身,將人“請”出宮門。
比起複試當日,楊瓚夙起半個時候,仍比不上半數貢士。
群臣收回目光,人都坐下了,還能再叫起來不成?
楊瓚恭祝謝丕“進士落第”之言,也有很多人曉得。
大紅的錦衣,金製和銀製的腰牌,非常顯眼。
“剋日裡都城傳言,楊明經可曾聽聞?”
此番殿試,弘治帝欽點的讀卷官皆為親信之臣,也是今後留給太子班底。
天子高坐龍椅,貢士們尚未進殿,天然看不到。
轉過甚細心打量,終究恍然,此人姓胡,在春闈中排名靠後,同他也冇多少寒暄,難怪看著麵熟。
論才調,十四人均是才調不凡,有能之輩。然此中多數已是花甲古稀,將臨致仕之年。五十歲不到的楊廷和,竟連開端都冇能排擠來,更無資格同馬文升、劉大夏劃一列。
思及楊瓚的春秋和今科名次,很多人得出結論,必是姓胡的嫉賢妒能,動了歪心機,企圖在殿試前擾亂楊瓚,讓後者心機不定,在殿試中出醜!
這時,一個不懷美意的聲音俄然響起:“楊明經沉穩若定,必是有萬分掌控?”
在場貢士當中,很多公理之人。見胡貢士麵色乍變,有不肯罷休之意,當即便要挺身而出。
除了金吾衛遠去的腳步聲,唯有風過衣襬的颯颯聲。
不見受寵若驚,也無傲然儘情。泰然自如,雨打不動,端得沉穩若斯。
貢院遣人來迎,流程同複試大同小異,隻是宮門前的盤問更加嚴格,除了城門衛,羽林衛,更稀有名錦衣衛。
巴掌大餅子,四郎竟隻用了半個,如何能頂事?
破鈔了足足一個時候,三百人才走進宮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