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宋玉新的眉頭微微一跳,神采亦變得嚴厲起來,
“合約從甚麼時候實施?代價是甚麼代價?”
“合約從下個月實施,代價是隨行就市,比時價低10%……”
“用日本煤那也是冇體例,沿江一帶就數上海煤市最便宜,至於沿江彆的地區,因為采法掉隊,煤質差且高貴,天然不敷用,更何況,沿江一帶的煤礦都是煙煤,天然不能做蜂窩煤,而於上海所售的無煙煤,隻要英國煤、澳大利亞煤以及美國煤,三者代價極高,一噸起碼要13兩之高,可日本的高島煤噸煤尚不到7兩,至於我們的礦上,現在一天出煤不過幾百噸,並且很快大同江就要封江了,之以是簽訂這個條約,不過就是為了培養煤市,待到這煤市培養個差未幾的時候,大同江解凍,這平壤煤天然能夠源源不竭的運到上海,沿江出售!”
這是典範的耐久供貨商的前提,三菱冇有虧損,一樣的北洋商社亦冇有占便宜,但為甚麼其會這麼乾?這家北洋貿易公司不是朝鮮統監府的“國策貿易”企業嗎?為何不顧朝鮮煤炭的發賣,反而收買三菱商社的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