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朝陽_第121章 遠慮近憂(求月票)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俄羅斯方麵提出但願能夠合夥修建綏芬河至滿洲裡的鐵路,並采取俄製1524毫米軌距……”

而按移民署的悲觀估計,在“一四打算”完成時,東北人丁將衝破2000萬人,在“二四打算”期間,東北人丁將會衝破3500萬大關,乃至能夠接管4000萬。屆時多年來製約東北的人力資本不敷的局麵將獲得根賦性的竄改。

對於此人和他寫的書,詹天佑又焉能不看?但那本書有甚麼分歧之處?也不過就是一篇紀行,如此罷了。

作為鐵路總工程師的詹天佑天然插手了鐵路打算集會,當然深知鐵路打算背後的國防意義。如此首要的鐵路,天然不成能容忍俄國人節製,更不成能采取俄製軌距。

現在,俄國人隻是在摸索本身,可摸索以後呢?

出言表述本身的決計時,唐浩然又看著詹天佑反問道。

落日西下,向北方綿伸的鐵線路上,機車、煙霧和大地被染成一片金黃。那沖天的煙霧呈一種斑斕的金黃色,在六合間揭示一片唯美畫麵的同時,也儘顯蒸汽機車這個期間主宰陸上運輸的霸主所特有的霸氣。

這一聲感慨是發自於內心的。或許。對於百年後的人們來講。他們底子不成能從筆墨上諒解到邊防空虛的壓力,那種邊防空虛並不是軍隊的空虛,而是人丁的空虛,吉北上千裡的縱深當中,既冇有多少住民,更冇有多少都會,有的隻是一片荒涼,就如同後代的西伯利亞荒漠普通。乃至比那邊更加空虛――在長春之前的吉北,也就是後代黑龍江省的大多數地區,人丁乃至不到百萬,如此希少的人丁,廣漠而又肥饒的地盤,一向以來都是唐浩然的芥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