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校長體貼!門生實在是過分魯莽,讓大師擔憂了!”
現在東北獲得外彙的路子非常簡樸,就是出口大豆,因為糧食公司是用紙幣收買大豆,出口結算是以關金結算。於當局而言,僅隻要大豆的出口是不敷的,為此在幾經挑選以後,貿易公司挑選了綿羊,精確的來講是羊毛。在這一點上公司倒是與本身達成了一至,不過唐浩然所看重的倒是通過羊毛貿易達成對蒙古的節製。
“這個彎,兩百年前就迷過來了,可即便是迷了過來,又能如何?這不,有朝廷給晉商撐腰那!”
這些羊都變成了“涮羊肉”,滿足了京旗的口腹之慾,但是對於東北來講,這倒是不成接管的,且不說這類剝削會激起蒙前人對漢人的不滿,進而導致將來對中國的離心離德。單就是基於東北的貿易好處,也是東北冇法接管的。
在說話的時候,唐浩然已經請他在沙發上坐了下來,麵對校長的體貼,特彆是他對本身經曆的體味,使得徐鐵珊堅信校長已經看完了那本書,這更是讓他倍覺衝動。
徐鐵珊最後的總結,讓唐浩然深覺得然的點點頭,可不是嘛,起碼在大要上滿清朝廷是施恩於蒙前人。而以晉商為主的漢人呢?蒙前人看不到冇有滿清對晉商的支撐,其絕計不敢如此棍騙他們。更不成能兩百五十餘年間,剝削如此,人均五百兩,每年單就是利錢,便讓晉商在秋冬訂交之時將多達幾百萬隻羊運出蒙。
徐鐵珊的解釋,讓唐浩然不由睜大了眼睛,後代總說甚麼“明苗條城,清修廟”,無不是吹噓著甚麼滿清定蒙的功績。可全未曾提到在這個過程中的“貿易力量”。或許晉商剝削日重。但卻從底子上崩潰了蒙古,讓這個曾強大的遊牧民族,墮入近乎崩潰的邊沿。
感慨以後,徐鐵珊的話聲微微一揚。
“校長,於蒙人眼中,漢人奸滑非常,如督府意經略蒙古,非一時一日之功,於門生看來,如冒然插手,恐會操之過急,反倒適得其反,不過,既然晉商可與蒙前人作買賣,那我們為甚麼不可?”
深吸一口氣,在道出這句話的時候,徐鐵珊看著校長將於蒙古目睹的牧民費事之狀一一加以描述。
在其提及晉商的把持時,唐浩然隻是點著頭,對於明末的那群隻知銀子,而不知民族的晉商,他天然冇有任何好感,這天然連帶著對其通過出售民族獲得的“特許運營權”也冇有多少好感。
唐浩然獵奇的看著徐鐵珊,如果說在其入關前,皇太極靠著晉商借予的幾千萬兩銀子安身遼東,還能夠瞭解,可這厥後都奪了天下又豈需求給晉商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