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了巴伐利亞行政長官是巴頓,艾倫威爾遜一下感覺天無絕人之路。
為正式投降籌辦檔案質料的,大英交際官們,對蘇聯人事多的行動非常抱怨,“德國人不是投降一次了嘛,蘇聯人還要讓他們投降第二次。”
“按照交際部所說,克裡姆林宮方麵對上一次的投降感到不滿。”艾倫威爾遜翻閱著質料無法道,“蘇聯人和德國人血戰數年,在投降上被忽視了,提出抗議也是理所該當的。”
之前英國支撐的南斯拉夫故國軍,被放棄絕對不是偶爾。畢竟對於英國而言,這類事情早就不是第一次了,還在倫敦的波蘭逃亡當局就已經被賣過一次,再賣南斯拉夫故國軍,也冇甚麼大不了的。
在蘇聯元帥朱可夫的主持下,這一次被稱呼為正式受降的典禮開端了,朱可夫代表蘇聯宣讀無前提投降的要求,德國代表凱特爾元帥帶領著德國代表團來到具名廳時,禮節性的舉起權杖向盟國代表施禮。
鄰近傍晚,艾倫威爾遜這些交際官,換了一個安靜的居住地,徹夜達旦的為第二天的第二次投降典禮做籌辦,他們都已經接到了動靜,陸軍元帥蒙哥馬利,美國五星大將艾森豪威爾都會列席。
所需求的就是,有人在中間安排南斯拉夫故國軍的帶領人和巴頓將軍見麵。
“你看他們現在看著不幸,如果易地而處,他們必定不是這副模樣。”艾倫威爾遜歪著頭和同事道,“想想他們在幾年前熱誠法國人吧,統統都是有啟事的。”
泰德大將是受降典禮上代表英國具名的代表。蒙哥馬利和艾森豪威爾固然肯定列席,但隻是過來表示同盟國之間的連合,因為之前他們已經停止過一次具名了,以是此次接管德國投降的具名代表另有其人。
各國代表驅車趕往柏林郊野的卡爾斯霍斯特,一起上掛著國旗的汽車,在柏林郊區穿越,街邊角落,無數柏林市民偷偷的看著克服者的耀武揚威,心中儘是龐大。
隻是對艾倫威爾遜而言,這畢竟是幾十萬條生命,光是這些南斯拉夫故國軍被遣返以後,就有高達十幾萬人被洗濯,對於這些二戰的邊沿群體,將來的運氣未免過分於殘暴。
“我如何說也是汗青見證人吧,固然冇有我的位置。”艾倫威爾遜掐著腰看著這一幕,內心一樣對戰役的結束感到歡暢。
在蘇聯的抗議下,為了保護二戰同盟國之間的連合,製止方纔克服德國就撕破臉的難堪,並且還希冀蘇聯赤軍幫忙美國處理掉日本,英美盟軍和蘇聯方麵達成分歧,決定於次日在柏林,由蘇聯主持再停止一次投降典禮。此次投降典禮確切要昌大很多,兩邊都派出幾近最初級彆的官員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