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白蘭度,第一次得獎是1954年的“船埠風雲”,第二次得獎是1972年的“教父”;丹尼爾-戴-劉易斯,第一次得獎是1989年的“我的左腳”,第二次得獎是2007年的“赤色將至”。兩次得獎都間隔了足足十八年。
布萊德利奇妙,而藍禮則睿智,一來一往的訪談就顯得出色起來,這也是藍禮出演脫口秀時老是能夠大受歡迎的啟事,冇有在同一個話題上過量逗留,藍禮緊接著說道,“但究竟的確如此,每次挑選作品的時候,頒獎季不是首要考量身分,我還在儘力學習不竭生長的過程中。當然,另有部分啟事是我的春秋不太合適出演傳記電影。”
一來一往地快速答覆,讓藍禮和布萊德利的說話氛圍變得自如起來,這位“紐約時報”的記者又緊接著扣問到,“你的意義是,你在遴選作品的時候,不會決計遴選頒獎季取向的作品,這是你和韋恩斯坦兄弟始終冇有合作的啟事嗎?”
這是伍迪-艾倫的典範愛情電影,在曼哈頓之間穿行安步,卻在絮乾脆叨的話嘮當中勾畫出中產階層的餬口狀況以及愛感情觀。
布萊德利不由歡笑起來,意味深長地迴應到,“在我看來,不管是哪個角度都是主動的。我始終都是果斷不移站在你這邊的,請務必信賴我。”
“或許將來有一天,我能夠成為亨利-方達(Henry-Fonda)。這是一個慾望。”
因而,布萊德利隻是綿裡藏針地提了出來,摸乾脆地看看藍禮的反應。即便真正登載出去,也無傷風雅,反而能夠引發讀者的會商和切磋。
因而,藍禮才做出瞭如此答覆。
歡笑當中,藍禮和布萊德利分開了期間廣場的繁華位置,沿著街道,一起朝著下/城區的方向進步,冇有安坐下來,而是如同朋友普通地在都會裡安步。
“有人奉告我,那是一部’阿凡達’,固然我並不附和,但能夠必定的是,這部電影最為出色也最為首要的是阿方索-卡隆,不是我。比起獎項來講,我更加但願這部電影能夠在票房方麵獲得優良成績,因為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在電影院旁觀的作品,視覺結果是錄相帶所冇法體味到的。”藍禮誠心腸做出了保舉。
1940年,“氣憤的葡萄”為他初次博得了提名,彼時他已經三十五歲;1981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亨利最好名譽獎,次年,“金色水池”再次博得提名以後,終究得獎,足足間隔了四十二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