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裕道:“既如此,明日一早,你帶甲都、乙都便去白狼山轉轉,謹慎一些,儘快把百姓接過來。至於榆關,有我在這裡,你且寬解。”
李誠中恍然道:“就是和岑參齊名的高適啊?這個傳聞過,他的邊塞詩很著名!”
張在吉和馮道都問:“李禦侮也曉得岑參軍?冇想到李禦侮對高公的邊塞詩也有瀏覽,卻不知最愛哪首?”
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大抵有多少人?”張在吉舒展眉頭,擔憂的問。
見周知裕也獵奇的看過來,李誠中有些慌了,他穿越前學習一向不好,特彆是背誦和影象方麵更是一塌胡塗,這時候有一種當年在講堂上語文教員發問的寬裕,趕緊冥思苦想、搜腸刮肚,好不輕易想起一首後代凡是初中文明程度都能隨口背出的邊塞詩,卻想不起來究竟是不是高適的,隻得道:“記得一首,唔......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馮道曉得周知裕和李誠中都是武人,周知裕他尚不體味,但李誠中必定不清楚這內裡的故事,便解釋道:“高常侍就是肅宗朝曾任淮南節度使和劍南節度使的高公,名適字達夫,爵渤海縣侯終散常侍。開元年間,高公雲遊幽薊的時候做了這首詩,詩裡講的是當年趙國大將李牧掃平胡虜的故事。”
劉金厚住在白狼山腳下,和關外無數災黎一樣,在契丹人的劫奪下,劉金厚一家慌鎮靜張逃入關內。但另有同村的很多人當時走的不是榆關這條路,他們躲入了白狼山中,但願等契丹人搶完以後再回到家裡。躲入白狼山中的百姓有很多,此中就有劉金厚的大伯、二叔等幾家人。但是契丹人搶完以後並冇有分開,彷彿盤算主張留下了,現在已經兩個月疇昔,劉金厚非常擔憂逃入山中的親人和相鄰們是否還活著。說到這裡,他眼淚就下來了。
因為兩個都的軍官都是伴同李誠中從魏州撤返來的原健卒營老兵,對於這類行軍體例非常熟諳,以是一起上非常順利,冇有碰到勸止的契丹人,隻是晌午的時候在路上見到一次契丹遊騎。契丹遊騎離著一裡外的處所跟從了半個時候,便消逝在了世人的視野中。當時兩個都的兵士都很嚴峻,但是軍官們對此都習覺得常,在這些軍官的嗬叱中,統統兵士都保持著隊形,隻是加快了些行軍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