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舍屯本就不是衝著李定邦來的,見他拒戰,也不覺得意。他點了點頭,笑道:“比試陌刀的話,李彆將還是找安西的李嗣業吧,某也不敢添亂啊!”
“馬校尉,高長史乃脾氣中人,最喜騎射。你就罷休陪高長史比試一番吧。”王正見溫語鼓勵道。
杜環一邊輕笑,一邊感慨張道斌拿捏之準。北庭高層中,有所謂的“東宮黨”,有和李相國牽牽涉扯的“相國黨”,也有直接代表高翁和賢人意誌的內侍監軍,卻未曾有任何人和新貴楊家有所勾連。
對於本身的箭技馬璘很有信心,但高舍屯的長史身份讓他有所顧忌。故而從長安返來後,馬璘一向極力避開高舍屯。
故而張道斌的笑話,能夠在不招任何人忌恨的同時,博得合座喝采。
杜環遐想不已之時,間隔溪流不遠處的河邊草地上,王緋和阿史那雯霞的投壺比賽已經結束。
八輪過後,王緋投中六箭,成績還算不錯。而阿史那雯霞則八投八中,悄悄鬆鬆拿了個全壺。
轉眼間,李定邦已經射完十支羽箭,同羅蒲麗的箭囊中也隻剩下最後兩支箭。
馬璘正煩惱間,忽見圍觀的牙兵和家仆們倉猝讓出一條通道。
大師固然各有其主、各懷心機,但在挖苦楊家上,卻不謀而合。
少男少女們的箭法尚未大成,如何能與縱橫靈州、見慣血腥的同羅蒲麗比擬?因而,本在一旁觀戰的馬璘和李定邦就被同羅蒲麗連拉帶拽,拖到了箭靶之前。
圍觀世人齊聲喝彩,為馬璘神乎其神的箭技喝采。大唐士民,特彆是邊鎮軍民,最崇拜的便是馬璘如許的威武之士。王霨固然早已見地過馬璘的箭法,但現在再次親眼目睹,熱血仍然奔騰不息。
河邊溪畔、草地樹林,正在玩耍踏青的世人聽聞高舍屯、馬璘和同羅蒲麗要比試箭法,都興趣沖沖地攏了過來,爭著旁觀三位箭法妙手的“頂峰對決”!
作為士人,對於那些賣身求榮的奸佞之徒,杜環內心是深深鄙夷的。想那王正見、阿史那暘、高舍屯等人,或出身王謝世家、或為西突厥王裔、或為數代將門以後,對於楊家的小人得誌,也多是瞧不慣的。
世人最等候的馬璘,卻仍一箭未發。他抱著每日弓,笑眯眯地盯著李定邦和同羅蒲麗,察看他們張弓的姿勢。
“莫非是王珪?”王霨內心清楚王珪對他抱有深深的恨意。他正揣摩間,忽聽“砰”的一聲巨響,遠處的一個箭靶上傳來了開碑裂石般的巨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