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羅希奭聽到郭子儀已經如此高齡,不由出言諷刺。
“青史留名?彆留罵名就算了。”李林甫的興趣俄然有點蕭索:“某隻求赫赫大唐千秋萬世、恒若日月,賢人之德化若偃草、澤披四海。”
“王忠嗣勾連東宮之罪,陛下早有聖裁,無需再言。賢人取石堡之心已定,為臣者,當竭經心智,篡奪勝利、減少傷亡。”李林甫製止了羅希奭對王忠嗣的誹謗:“故某這幾日一向在查閱西北相乾軍政文牒,發明朔方節度使麾下的黨項部本居於西海一帶,熟知周邊地理,並有一支善於山境地戰的兵力。開元十七年之以是能突襲石堡到手,黨項部的功績不小。元日大朝會之時,倒是把這支助力給忘了。某籌辦請賢人發道聖旨給朔方節度使張齊丘,調黨項部拓跋守寂率三千本族兵馬前去隴右參戰。”
“安祿山、高仙芝、安思順、哥舒翰、阿史那暘等皆無妨,倒是張齊丘、王正見等人,對於朝堂之位或有所覬覦啊!”羅希奭一語道破了天機。
“這個嗎……”吉溫極力圖奪思慮的時候:“這個嗎……”
孔殷之間,他俄然想起元日大朝會之時,那位一襲白衣的大食小公主,心中俄然有了點計算:“相國,征討石國,底子目標是為了打擊大食東侵之氣勢。那大食國的小公主,是否可操縱一二啊?”
“遠征石國,如果王正見大破昭武、威震河中,立下不世奇功,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王忠嗣啊?”吉溫有些模糊擔憂。
“開元十七年(729年)突襲石堡城,不是輕鬆得勝了嗎?”羅希奭利誘不解,不明白為甚麼相國如此悲觀。
“大食東侵、吐蕃西進,河中之地,不識漢家兵威久矣。近年來,昭武九國對大唐的恭敬之心愈發淡薄。故王正見趁大食內鬨之際,提出撻伐石國、威懾大食,機會拿捏之奇妙,令人歎服。賢人對此也深為附和,故在紫宸殿朝議時,某亦不能禁止此舉。幸而早有阿史那暘流露資訊,某纔想出安西、北庭兩路兵馬齊發,以分王正見的功績。”
“哈哈哈哈!”李林甫暢懷大笑:“此議與吾不謀而合!論心智敏捷,朝堂之上,賽過九郎的人屈指可數啊!九郎實乃吾之智囊也!”
“應大食王所邀,萬裡出兵助之平叛!此乃我中原大國風采,賢人之功,遠超齊桓!相國之謀,更勝管仲!”王鉷立即明白了此舉的企圖,趕緊拍李林甫的馬屁。
“相國忠心謀國、算無遺策,實乃吾輩之表率!”王鉷恭敬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