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此言,石韋腦筋一轉,頓時道:“晉王殿下這話,下官就有些胡塗了,德與險這二者,彷彿並非有甚麼牴觸,為甚麼就不能夠並存呢?”
“嗯?”這回輪到趙光義發楞了。
趙匡胤即使賢明神武,但眼界卻仍然逃不出這個期間的範圍性。
趙光義見著兄長那般模樣,嘴角模糊閃過一絲對勁。
此一番話,再度將趙光義的所謂論調采納。
趙匡胤耐著性子,細心的聽趙光義把事理說完,然後卻笑道:“三弟的顧慮,朕實在早已考慮過,以是朕決定下旨補葺通濟渠,規複洛陽的漕運,朕這幾日一向在思慮著派誰去主持修渠之事,不知三弟可有合適的人選。”
看著啞口無言的趙匡胤,石韋心中急啊,暗想陛下你倒是回嘴啊,你總不能因為他那一句話就放棄了吧。
好一句在德而不在險。
龍座上,趙匡胤和藹的神采,垂垂也冷酷下來。
“臣弟是有件要緊事。想要向皇兄進些諫言。”趙光義神采甚是安靜。
那兩兄弟相互對視著,彼其間神情平平,但那龐大的眼神,卻在停止著狠惡的比武。
趙光義的說詞還是老一套。
趙光義的眉頭微微一凝,大聲道:“不敢欺瞞皇兄。臣弟確切是感覺,皇兄這遷都的念想,彷彿不太慎重。”
趙匡胤卻假作不知。說道:“三弟,你不是說有甚麼要緊事麼,那就說吧。”
這句話大要上看起來,很合適儒家的精力,以古以來,帝王們老是把一個德字掛在嘴邊。
當趙光義看到石韋也在場時,眼眸中較著閃過一絲猜疑。
“你――”趙光義一臉驚怒,卻不知如何辯駁。(未完待續)
趙匡胤那一句“不是外人”,讓石韋的心頭一震。
“在德而不在險……”
石韋隱然感遭到一種寂然。
趙光義輕咳了幾聲。他在表示天子將石韋支走。
沉默。
趙匡胤一下子傻眼了。
趙光義也不拐彎抹角,直言反對。
而趙匡胤卻將目光悄悄投向石韋,彷彿是尋求著他的援手。
“既是如此,那臣弟就直言了。臣弟傳聞。皇兄有籌算遷都洛陽的意義,不知是真是假?”
話到嘴邊,石韋隻得嚥了下去。
不料,趙匡胤卻道:“石愛卿也不是外人,不要急著躲避,且留在這裡吧。”
趙匡胤卻道:“朕此番西巡,一則為祭奠先太後,二者也是為觀察洛陽,朕覺得洛陽宮室城池雖不及汴梁富強,但已初具範圍,待遷都以後再加修整,信賴會不遜於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