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他,方始真正的覺悟。
石韋卻進一步道:“眼下大宋已立國十餘年,楚國、荊南、西蜀、南漢諸國皆已被滅,其國國土日廣,兵威日盛,我想那宋帝有兼併六合,一統天下之誌,南下用兵,掃滅唐國隻是時候的題目。”
樊若水深思了半晌,遂道:“宋若取唐國,必會從東西兩麵夾攻金陵。一起以海軍為主,從上遊荊楚解纜,順江東下,另一起,則由淮南南渡長江,兩路會攻金陵。”
石韋點了點頭,持續道:“說得恰是,若水兄弟,我倒要再問問你,如果是讓你來批示宋軍攻取唐國,你會如何用兵?”
樊若水的答覆,跟石韋的判定差未幾,他便又問:“那你以為,從下流南渡長江,被選那邊作為渡口?”
此時的樊若水,俄然間有一種醍醐灌頂般的頓悟。
石韋也不再拐彎抹角,便道:“你不是想當和尚麼,我記得采石江邊有一座廣濟教寺,你何不假借削髮之名,投奔於此寺,藉著這和尚身份的保護偷偷測量江麵,到時候誰又會思疑你呢。”
石韋終究道出了他想說的話。
不過他博覽群書,倒也不但隻那些四書五經,甚麼兵法史乘之類“課外讀物”也多有瀏覽,石韋的這番考較並不能難住他。
但是,在如許一個風雲際會的期間,麵對著趙匡胤如許不世出的雄主,昏君和庸君的了局也冇甚麼辨彆。
樊若水固然有些呆,但起碼還冇讀傻,還是有些見地的。
這浮橋之計,他隻是模糊記得汗青上有這麼一回事,又想樊若水恰好餬口於采石鎮,對於江邊上的渡口、圩堰、要塞等瞭如指掌,諸般身分拚集在一起,才讓他有了這般設法。
樊若水神采一驚:“遠誌兄,你真要投奔敵國?”
樊若水麵露猜疑,一時想不明白石韋為何會有此問,但也不假思考的答道:“北朝攻取江南,自古以來的停滯,天然便是這長江通途了。”
當下他詭笑一聲:“大江之上,雖無橋可渡,但若能用竹筏、大船架起浮橋,到時大宋渡江,豈不如履高山?”
“隻是甚麼?”石韋詰問道。
石韋笑了笑,淡淡道:“若水兄弟,你自誇飽讀詩書,那你必然聽過如許一句賢人之言吧:‘君無道,民投他國’。”
石韋作了這麼久的鋪墊,終究將話題引入了重點。
樊若水苦笑著搖了點頭:“我先前就說過,我樊若水就算要仕進,也要靠本身的真本領。如果我去了宋國,靠著遠誌兄你的乾係做了官,那這大宋與我唐國又有何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