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_(十一)、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光緒天子(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天子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仲春七日起親政,1908年11月4日俄然猝死。

光緒病身後的廟號為德宗景天子,史稱光緒天子。

3、八國聯軍侵華戰役

1883(清光緒九年)至1885年,中國軍民抗擊法軍侵犯越南和中國的戰役。

年號:光緒

在位年紀:34

1)、中法戰役

對於慈禧的決定,很多大臣死力反對,禦史吳可讀更實施“屍諫”。他事前吞服了生鴉片,然後去見慈禧。他頭也不磕,大聲說:“你曉得載湉並不是嫡派的繼位人,以是挑選他,隻不過因為他是你mm的兒子,使你能夠持續聽政,把握大權。臣下都反對你如許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倫親王應當是皇位的擔當人!明天我大膽講了這些話,你必然會用苦刑折磨我。但是我已經吞下了生鴉片,頓時就要死了。我臨死之前,必然要讓你明白,你挑選載湉擔搶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為所動,於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載湉為天子。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至1885年4月上旬,中法簽訂寢兵和談,火線清軍受命剋期寢兵撤回。6月上旬,中法簽訂《中法新約》。時人以為“法國不堪而勝,吾國不敗而敗”,對戰役結局表示不滿。固然清當局一再讓步,但因為前敵軍民的浴血拚戰,終使中法戰役成為中國近代戰役史上獨一一次冇有向西方侵犯者割地賠款的戰役。中法戰役後,中國群眾挽救民族運氣的認識進一步加強,清當局也參軍事上全麵總結經驗,當即組建總理水兵事件衙門,決意大力加強水兵扶植,以抵抗外來侵犯。

而後,中國群眾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停止了果斷的鬥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帶領下自發構造起來抵當日軍割占台灣,使日本侵犯者支出了嚴峻的代價。

陵寢地點地:河北.易縣,清西陵

諡號:景天子

在此期間,光緒天子按照康有為等人的建議,公佈了一係列變法聖旨和諭令。

新政辦法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根本,但是,這些辦法代表了新興資產階層的好處,為封建固執權勢所不容 。清當局中的一些權貴要宦、保守官僚對新政辦法陽奉陰違,遁詞方命。慈禧太後在光緒天子宣佈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節製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籌辦策動政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