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_(十一)、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至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犯的戰役。因戰役發作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役。

早在日軍占據遼東半島後,清廷便開端通過交際路子向日本請和。威海衛淪陷後,清廷乞降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媾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的和談代表在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寢兵展期專條》兩款。處於敗北職位的清當局向日本補償軍費白銀2.3億兩,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等,喪失了大量國度主權。而後,台灣愛國軍民停止了抵擋日本占據的艱苦武裝鬥爭。

稱帝春秋:4

2、武功

光緒被囚於瀛台,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寺人監督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寺人的監督比較鬆弛時,就偷偷地記日記。如許差未幾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發作了以“扶清滅洋”為標語的義和團活動,引發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流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寺人李蓮英硬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流亡中慈禧命令剿殺義和團活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醜,玄月七日,清當局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量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刻薄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緒帝冇有勇氣突破封建倫理思惟的束縛,“天顏慼慼,常若不悅”,表情悲愴,終其平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運氣。

1、平生小傳

愛新覺羅·載湉出世於顯赫的醇親王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理所當然地他能夠秉承爵位,封妻廕子,一輩子無憂無慮,但運氣卻開了個大大的打趣,將他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間,推到了汗青的風尖浪口,併成績了其悲壯而淒若的人生。

1)、中法戰役

諡號:景天子

出世日期及地點: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承平湖藩邸槐蔭齋

新政辦法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根本,但是,這些辦法代表了新興資產階層的好處,為封建固執權勢所不容 。清當局中的一些權貴要宦、保守官僚對新政辦法陽奉陰違,遁詞方命。慈禧太後在光緒天子宣佈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節製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籌辦策動政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