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彈壓瑤民叛逆
清朝京官和處所府廳州縣各級官員各有生財之道。京官依靠外官之奉送,外官則以俸廉不敷辦公為辭,依靠各種黑錢,浮收勒折,科斂民財。一些膏腴之地,每歲黑錢多至二十萬。各級官員“箕斂溢取之風日甚一日,而閭裡之蓋藏概耗於官司之剝削,民生困蔽”。道光帝希冀對各地黑錢加以清算,起首從直隸開端。道光元年,他號令直隸督撫督率藩司,“將所屬黑錢一一清查,應存者存,應革者革”,“奏定以後,通行飭諭,如再有以賠累為詞,於彆的多取於民者,一經發覺,即行從重定罪,不稍寬貸”。但是,此諭下達不久,即“朝有諍臣”,“連章入告”,道光帝隻好明降諭旨,停止清查直隸黑錢,使得這一辦法半途而廢。
清朝鹽法,大率因明製,各省行鹽循用綱法,招商認窩(產鹽地),領引辦課,引從部發,遂使鹽業之利儘歸鹽商。各鹽商層層剝削,兼之各省官紳皆視鹽務為利藪,或藉口辦公巧為腐蝕,私取規費。積習成弊,積弊成例,導致私鹽充滿,官引滯銷,國與民交受其困。道光時,鹽業困頓凋蔽,愈益嚴峻,而當時兩淮之鹽,銷區最廣,商疲課絀,積弊亦最深。道光十年,兩江總督陶澍以淮鹽疲蔽已極,屢陳積弊景象,並請刪減浮費,停緩攤補。不久,道光帝批準實施了改革鹽政的辦法,將兩淮鹽政裁撤,其鹽務改歸兩江總督辦理,以一事權。進而在道光十三年,推行實施票鹽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