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_2、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19世紀沙俄侵入中亞,清朝的藩部下國前後被占,遂即產生了中俄之間的西北鴻溝題目。1864年沙俄乘新疆內部戰亂,威脅清廷簽訂了“塔城條約”。1871年又乘亂侵犯伊犁,至1881年償還伊犁時,又簽訂了“改訂伊犁條約”。以二約為按照,又連續簽訂了很多分段詳細界約,連續都被割去多少國土。最後於1884年訂立“喀什噶爾界約”,中俄西北鴻溝才規定。但此約所定鴻溝南止於烏孜彆裡山口,自此以南的帕米爾高原並未詳細規定,條約隻說自下中版圖向南,俄國向西南。而後俄國又私行占據了烏孜彆裡山口以南包含東南邊麵的大片帕米爾,英國也從阿富汗向北侵犯了部分帕米爾。1895年英俄在倫敦訂約私分帕米爾,中國當局始終未予承認。

《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邊境極盛期間。道光今後,外來帝國主義權勢的入侵,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國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邊境變遷的一大特性。

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活動,曆經三十年,結果較著。左宗棠光複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纔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共同朝鮮野蠻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利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批評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停止了五次對外戰役,中法和約是獨一一個冇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該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稱無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