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入到處所,能夠減緩處所的財務壓力,處理百姓的溫飽題目等等。
具有金手指,能未卜先知的朱有兼都冇有想到,《大明報》會有這麼多感化,成為引領大明時髦的王者。
乃至連那些橫行無忌,走螃蟹步的紈絝們不再拎著鳥籠子甚麼的逛街,手裡握著一份捲成圓筒的《大明報》耀武揚威,凸顯他們與眾分歧的身份。
漸漸的,近似如許的求購和供貨資訊多了以後,經濟副刊已經成為了販子們每天必看,乃至打告白的資訊交換地之一。
《大明報》的盈虧帳目屬貿易奧妙,曉得的僅報館館長吳不為和賣力帳目標帳房先生,對外一概宣稱賠錢,是大明崇禎天子給大師的一個福利罷了。
朱有兼也曉得本身表示得太妖孽,但一點都不擔憂本身會被拉去切片,因為他是大明的天子。
凡事都有兩麵性,《大明報》固然成了大明皇朝的第一大報,是大明天子給世人的一個福利,讓人津津樂道,但卻有一些官員上書彈劾崇禎天子儘乾一些冇用的事,還勞民傷財。
“老吳啊,把這些人的名字給朕記下來。”朱有兼笑眯眯的對狗頭智囊吳不為說道。
主如果留給他的時候真的未幾了,他需求抓緊時候加強本身的氣力,以免象原時空的汗青那樣,被李自成逼得自掛東南枝。
咦,朕好象忘了甚麼首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