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為大明賀,為天下百姓賀!”
“誰另有話說?”
話音落下,舉殿再次寂然。
牽頭的李善長更甚。
“很好。”
麵對皇上赤裸裸的諷刺,方纔還附議反對的官員們,神采不由得一陣青一陣白。
“臣有話說!”
李善長這纔來了興趣:“說說看。”
一個帝王尚且如此,更何況他一個臣子?
當即,就有臣子站了出來,拜下高呼。
很多老臣內心都在犯嘀咕。
李善長因為本日朝廷之事本來就煩,現在被胡惟庸接二連三的問,更是有些不堪其煩了。
……
想用這些來束縛他們的思惟,又何嘗不是讓他們用這些來束縛本身?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奉天殿。
皇位上,朱元璋悄悄的聽他們說完,一雙虎目在掃視著一眼朝堂。
而皇上的反應,天然是被臣子們看在眼裡。
一代新人勝舊人。
……
朱元璋大怒道:“唐朝白私有詩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不足糧。念此擅自愧,儘日不能忘。’再瞧瞧你們一個個,除了滿口的聖賢之書,滿口的為國為民,你們又有何功德去輕視農桑,輕視民生?咱看你們還冇一個老農有效!”
胡惟庸道:“我傳聞,鬆江府那邊的紡織範圍現在搞得很大,但恰是因為搞得大了,棉花已經開端呈現緊缺的環境,現在他們天下範圍內去采購棉花都不敷,本來皇上勒令天下凡耕作者必須種棉,大明的棉花本來是夠一年利用的,但是現在不到半年就已經捉襟見肘了。”
朱元璋沉聲開口:“既然要說古法祖製,那咱問你們,何謂國之底子,民之命脈?”
“如何,讀了兩天聖賢之書,就看不上他們了?吃著俸祿,卻反過來講民生是笑話,還貽笑風雅?這是要與天下百姓民生背道而馳嗎?”
“你問我,我問誰?”
胡惟庸點頭,嘴角微微翹起,道:“一旦棉花不敷,那鬆江府統統人,統統機子都要墮入停擺狀況,到阿誰時候,這麼多人,這麼多機子,那可不是小事啊,一個不好,激起民變都有能夠。”
“說完了?好,那到咱說了。”
這些文官個人看似滿口仁義品德,禮法禮規,祖製古法,實則用這些當作了他們的護城河,乃至成為威脅皇權的手腕。
錢唐正色道:“臣覺得,皇上之言,聖明睿哲,皇上之策,皆應時宜,如日之升,光照四海,燭照萬裡。皇上之聖明,使臣等倍覺心潮彭湃,唯願肝腦塗地,護我朝之永固,讚陛下之聖威,大明能有皇上如許的君主,實乃我朝之幸,萬民之福,臣為大明賀,為天下百姓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