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房周茂急倉促走來,打斷了顧正臣的思路。
共兩份:
一份卷宗是孫孃的,一份卷宗是郭梁的。
顧正臣坐在二堂,抽出女監卷宗。
知縣畢竟是一縣之主,手握措置吏員的權限。
顧正臣看向縣丞劉伯欽:“俘虜初至,荒地未墾,生存全無,還需縣衙發放糧食佈施。待俘虜抵至句容時,由你賣力統算所需糧食,與戶房對接,從儲糧當中調撥。”
顧正臣拿起銅錢,握在掌心當中:“賢明就免了,根據朝廷政策,需給耕牛、耕具。現在朝廷隻說安設之策,卻冇給耕牛,你擬一份文書,找應天府府尹討要。”
代審此案的是縣丞劉伯欽,他在句容兩年半了,不會不清楚這點樞紐。
縣尊,你有點虛假啊……
這是顧正臣第一次辦理真正的公事,麵對的還是安設俘虜這類少見的大事,他竟措置的井井有條,涓滴穩定!
劉伯欽麵色凜然。
周洪也提到過這句話,孫孃的兒子失落了。
李鶴無法,隻好領命分開。
顧正臣微微點了點頭:“據量征役,先行籌辦,爭奪二旬日內完工。”
翻來覆去看著卷宗,核閱著孫孃的供詞,此中一句“隻要給我丈夫換個墳,我兒子就能返來”的話引發了顧正臣的重視。
顧正臣合起卷宗,將指間的銅錢擱在桌案上,問:“何事?”
可乾係到案中案,人丁失落之事,還需求細心查問與調查。
趙鬥北驚奇不已。
在明朝,墓祭之俗深切民,一次都不成能缺席。
周洪一頓腳,哀歎不已:“孫婆娘冇嚇著縣尊,她,她掐錯人了!”
顧正臣嗬嗬笑了笑:“總不能說,巡查與防備的就是他們吧?如此不信賴本身人,他們如何歸心?當然,巡查更多的是安撫句容民氣,製止百姓慌亂。”
顧正臣放下文書,揉了揉眉頭:“去把縣丞、主簿、典史,另有工房的李鶴,一併傳來。”
歸根到底,吏員並非朝廷官製以內的人物,說開就能開了。
顧正臣將目光投向典史陳忠:“他們是韃靼俘虜,現在歸順了朝廷,也算是大明子民。話雖如此,但該有的防備不成冇有,待俘虜到達句容以後,你需帶人加強巡查,以保治安。巡查時,需求有韃靼人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