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又紛繁想到了趙輝,這傢夥兵戈是把妙手,當初鎮守乂安府,也乾得有聲有色,很能威服四夷,如果要設立安南總督,那非趙輝莫屬啊!
第一步,他調派雄師四出,剿除還在負隅頑抗的黎軍殘部。並命令,凡是負隅頑抗的黎軍,按造反論處。主謀夷九族、淩遲棄市,從者一概殺殺殺!
大師紛繁憋著笑,明軍中最苦的就是班軍,真要派兩廣乃至湖廣、福建、雲南的士卒去交趾上班的話,流亡率真的會相稱的高。
金幼孜道:“此言差矣,總督乃是流官,由中樞委派,三年或最多四五年一換。何況朝廷還能夠輪番調發士卒前去交趾更戍,守兵心向中國,如許一來,如何會有自主之心?”
然後新的議題又冒出來了,既然封陳朝後嗣為王,那王府要不要有保護?普通藩王是三保護,要不要給陳王保護?
因而由內閣擬旨意,封陳揚龔(即黎餓)為安南王,以何忠為王府長史。以趙輝為總督安南諸軍事,是為又管軍又管民的真正封疆大吏。
另有就是既然分封了,那陳王新立,局勢不穩,是不是得有人充當總督,既管軍又管民?
妥妥的交趾太上皇啊。
首要說瞭然兩件事,一是黎利在各地的殘軍另有幾萬人,還占有著紅河與白藤江之間大小七八座城池,再說黎利存亡不明,遠不是撤兵的時候。
第四步,也是趙輝最不敢乾,但是又不得不放到最後一步纔去乾的事——停罷內官采辦諸事。也就是朱瞻基派來安南的那些寺人,本來是來督辦金銀礦的、來收(打劫)珍珠的、來收(打劫)扇子的,十足罷去。
現在,如果還要封一個安南王的話,從法理來講,應當把安南還給陳朝後嗣。
這四件大事乾完,全部交趾為之一震,百姓們鬆了口氣,終究不再有猖獗壓榨群眾的死寺人了,也不再有各種苛捐冗賦了。
夏元吉嗤笑道:“荒誕,誰不知番上班軍之辛苦,你還要士卒去交趾上番?派十萬人去,半途不得逃脫九萬九千?”
中樞特地升陳忠為禮部侍郎,坐船前去交趾冊封安南王。
“媽的,現在獨一遺憾的是,黎利那長季子還是冇抓到啊。”趙輝喃喃道,隻要抓到了黎利,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他纔好放心回京。
朱瞻基最後點頭,同意封王!
……
算是給定下了設立總督的基調。
第二步,停止反向的改土歸流,即將本地土蠻聚居的州縣,改成宣慰司、安撫司以及各個大小土司。隻在漢人及厥後嗣聚居的都會實施郡縣製。而各土官能夠世襲,但襲職必須通過總督承認,如此一來,總督對於處所各土官的掌控力就大大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