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兵將的個人降順讓已經風雨飄搖的南明小朝廷完整落空了最後一口氣。
目標是逼迫馬士英歸順。
信末,一句“鳳督實非救時之相,然卻可為治國能臣。”
休整了三個月的順軍西線主力十餘萬人自九江東下進駐安慶,並在淮西兵的共同下直趨南京。
二王此來也並非是受大順天子差使前來南都勸降,而是以大順治下自在之人身份前來南京祭拜太祖天子。
當然,軍事手腕是停止了,但政治手腕卻以數倍於隆武元年的辦法停止著。
幾天後,阮大铖親身來到鳳陽,這一回他給老友帶來了大順隆武天子的親筆信。穀郯
是以馬士英死力反對,為此上書指出自九江東下的順軍當然是南都威脅,可淮揚近在天涯的數萬順軍莫非就不是威脅了。
當天,鎮江總兵張天祿、操江總兵鄭鴻奎宣佈易幟,長江天險蕩然無存,南都告危。
馬士英聽後還是未有言語,但較著有鬆動之色。
這個動靜被馬士英的老友阮大铖探得,倉猝派人告密之,馬士豪氣得痛罵東林黨人全數是一群蠢豬,指出國事有本日之壞始於可法,豈能再用可法督軍。
順軍東線兩個軍也終是獲得渡江號令,於三月二十一日自揚州、通州同時渡江。
此事很快就通過各種渠道通報到了鳳陽方麵,馬士英本人對大順照顧其親族並未在公收場合有過任何表示。
但是南京兵部還是力主調三總兵至安慶,東林黨出身的兵部尚書高鴻圖、大學士張慎言、薑曰廣等人更打算以召馬士英入閣名義,使自湖廣回返的史可法代替馬士英掌管淮西兵權,如此說不定局麵另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