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崩潰後的蘇聯日子很難過,本來由國度支撐的項目現在根基全停了,這些疇昔走在街上都昂開端的專家學者現在一文不值的爛大街,可他們得用飯呀。為體味決肚子題目,隻能賣手裡統統能賣的東西,廠房、設備、質料,還包含曾經視為珍寶的技術。
“200萬?不可不可!這個代價太離譜了。”
“我傳聞蘇聯的水下機器人能潛到6000米,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也不吝工本,我能夠不要人為。”
“古蹟!”
“我感覺你的國際政治格式越來越大了,做甚麼都不忘國際格式。”康承業在電話裡開著打趣。
固然兩人用英語交換困難不大,但他們還是帶著翻譯坐在電話機旁。
張思源笑著搖點頭:“不是古蹟,是信心,我是學陸地學的,機器人方麵是個二把刀,你曉得做這台能夠遨遊大洋的‘摸索者’的工人是甚麼學曆嗎?”
……
……
“要曉得200萬隻是技術資金,還不包含各位專家的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