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_第184章 紅旗渠 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林縣知縣謝思聰:“重新安排林縣國土,好霸氣,這是要學愚公移了那太行山嗎,真是敢想啊,可愚公是在神仙的幫忙下才成了”。明智奉告他這不成能,後代的火藥他看了那麼多,不成能把山炸冇的,再說了濁漳河水位比林縣低,引不出去的。

朱元璋那是氣的拍桌子,而後又話鋒一轉,“我們治下,這林縣也如此嗎?”

此時,林縣正在修建水利的勞工問那些有經曆的熟行,“70千米隻要14米的落差,為甚麼落差是每八千米不超越一米,這麼嚴苛的要求”。

此言一出,滿室皆驚,趕緊勸道:"皇上三思啊,這路途悠遠..."

"夠了!"乾隆猛地站起家,"朕要親身去林縣看看!"

【可林縣雖處盆地,但北麵的濁漳河水麵遠低於盆地海拔。要想逼水上山,就要向西北方向也就是濁漳河的上遊取水。顛末多次測量,引水滴位於山西省候壁,候壁比林縣高14.7米。可要實現重力引水,意味著總乾渠要繞太行山走完整程約70.6千米的持續坡度,並且要包管每8千米的落差不能超越1米。】

【工程最後決定於1960年2月完工,此時正逢三年天然災害期間,林縣隻要150畝耕地、300萬元儲備金、28名水利技術職員。但是,為有捐軀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下崖除險為反動,粉身碎骨也心甘。因為缺水,疇昔全縣有一半以上的人力得長年翻山越嶺跑到幾十裡外的處所擔水吃,敢想敢乾的林縣群眾還是決定到山西省境內去劈山倒河。他們勢需求把漳河攔腰斬斷,逼水上山,使全縣構成能蓄水、能排澇、能灌溉、能發電,工農業都敏捷生長的金山區。】

世人聽了,不由得一愣,是啊,這可不是田間挖小水溝,淺了多一鋤頭,深了填一剷土。70千米的長度啊,8千米落差不超越1米,失之毫厘謬以千裡,錯一步全部工程都得廢。

熟行答覆道:“有14米的落差不是就能完整用掉這段落差,溝渠坡度要合適,坡度短序不進水,又輕易淤積泥沙,坡度大碰到大水的時候那轉彎的處所又輕易被衝,這比登天還難呐”。

天幕下,元朝的潞安巡撫李漢卿和明朝的林縣知縣謝思聰同時看到了這一幕,但他們並冇有因為本身名留青史而歡暢,雖在不應時空,但他們卻行動默契的看向了本身構造的水利工程,喉嚨哽咽,哀歎道:“這還小嗎,可要如何才樣才氣一勞永逸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