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點頭道“這冇有壞處啊!選宗室為皇嗣,古已有之,你把奏章交給宰相們吧”
7月12日,歐陽修、宋祁等主編的24野史之一的《新唐書》250卷編成。來向大宋建國100週年獻禮?
11月9日,趙光義之孫、趙禎的堂弟汝南郡王趙允讓(其親生兒子趙曙即下一任的大宋天子宋英宗)歸天,追封濮王。5年多以後,已即位為帝的趙曙就將命群臣群情生父趙允讓的名分職位。史稱“濮議之爭”
這就是司馬光的風格!萬事都有根據,有道義,誰讓他學問大、汗青知識強呢?回顧下建議階段的幾位名流:範鎮、歐陽修、包拯、唐介、司馬光,隻要他一人在這件事裡獲得彩頭,就此平步青雲、名利雙收!
“臣提出此議,自謂必死,不料陛下開納”司馬光如是說。他安靜地順著皇上的話。把中間議題悄悄往實施上推。
6月16日,放宮女214人出宮。7月14日,“十閣”中最嬌縱的劉氏、黃氏被趕出皇宮,削髮先為道,後為尼。15日。放宮女236人出宮。
搞甚麼?好輕易天子親口承諾,竟然就如許輕飄飄放疇昔了!但彆忙!當天司馬光的演出還冇結束,他從皇宮出來,直接走進中書省,向宰相們彙報事情。詳細內容是江淮的鹽事。例行問答結束後。輔弼韓琦卻冇放司馬光走。韓相公大有深意地望著他,像等候著他說點甚麼…可等來的倒是一陣沉默。
如許做。的確是把統統功績都歸於本身,讓全部宦海十足歇菜。如許貪婪的成果,就是把本身扔上火堆,成為眾矢之的,以他當時一小小知諫院的京官,的確是在找死!
9月16日,廣南西路提點刑獄使李師中上奏:邕州知州蕭注欲伐交趾、宜州知州張師正欲取安化軍,臣恐交趾人會聞之生恐,非我大宋之福。請朝廷嚴加束縛蕭注等勿肇事端。朝廷從之。
拋開這些都不講,隻說他的仁慈和這一朝的富強,就是對大宋子民們的最好恩賜!
這是示好,也是請願,司馬光再次麵對挑選。韓琦這是想收編他,讓他成為中書省在“立太子”這件事上的馬前卒。按說也蠻幸運了,和他之前人生軌跡非常符合——投奔過龐相公,為何就不能再投奔韓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