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火焰垂垂散去,那邊廉頗也隨即將防備的眾騎軍閉幕了去。
緩緩轉過身,月夜下,數百趙軍正目光灼灼地盯著趙括。
前者,會令趙王墮入眾叛親離的倒黴局麵,而後者,則是趙括出山的最好契機。
很快,各軍依令帶回,而趙括也在親兵們的攙扶之下,緩緩回到了虎帳當中。跟從趙括的親兵們明顯也是獲得了峻厲的叮囑,歸營以後心中雖有萬千之語,卻也不敢胡說一字。
界牌嶺之上,趙括未至,趙軍的將領也好、秦軍的將領也罷,都很自發地讓出了最上首的主位。看著空空蕩蕩的主位,在場諸人也是心機各彆。
今後以後,每個趙人都會高傲地記得,秦國的武安君長眠在上黨之地,連帶著數十萬的秦軍虎狼;
隻是,相對於半個時候之前衝動的表情,此時的趙括隻感覺心中空落落的。許是因為少了白起這個夙敵,感到的空虛,又或許是因為白起的閉幕而感到的人生的虛無——萬千的功績又如何,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堆灰灰罷了。
回到營帳當中,趙括隨即沉甜睡去,而這一睡便是昏昏沉沉的一日夜,乃至連秦軍通過界牌嶺的典禮都缺席了。
趙括對著廉頗微微點了點頭,廉頗當即明白——事情,真的成了!
火光中,無數的英魂在空中飛舞。
乃至,每一個從界牌嶺而回上黨的人都會看到這塊龐大的石碑,隨即就會遐想到上黨之戰,遐想到慘敗的秦國與用兵如神的趙括。
此碑也在無聲中,便將秦、趙兩國的乾係降到了冰點,乃至此碑就是今後秦軍打擊的燈塔地點,更會在日日夜夜中,無聲地鼓勵著無數的秦軍將士奮勇殺敵,以雪前恥。
隻是,可惜的是,汗青已經不再是趙括所熟知的長平之戰的汗青。
能夠說,這塊碑,就是將秦國的熱誠柱,也是趙國的功勞碑,更是他趙括的護身符。
廉頗曉得,火已儘滅,大將軍也即將返來,眾騎軍心中雖有迷惑,倒也已然安下了心。可若此時將白起家故的動靜公諸於眾,恐怕立時就會炸了鍋,要曉得現在但是在深夜,前營如此這般一鼓譟,全軍還不立時就營嘯了?
可恰好,趙括就冒天下之大不韙地做了,還要立碑!
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了。
廉頗、許曆等極少數的將領,曉得趙括昨晚做了好大的一事,更是與白起相談甚歡間飲了很多酒,天然對趙括的缺席心中稀有,但明顯非論是出於對趙括身材的考量,還是對大將軍的尊敬,他們都不會去喚醒趙括,也不會提起此中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