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1637_牆子嶺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查光緒《密雲縣誌卷》,竟無雍正《密雲縣誌》所載內容。清朝《讀史方輿記要北直九》亦寥寥一語:“官軍敗績於此”,再無彆的。由此可推斷,雍正《密雲縣誌》年代較早,收錄明朝史料亦較為實在,而至於前期,清廷以正統居之,光緒《密雲縣誌》不肯收錄矣。

上文“吳阿衡敗冇於密雲”,詳細為那邊含糊不清。

崇禎十七年十一月,南明福王在南京給吳阿衡補諡號:“薊遼總督吳阿衡諡“忠毅”,……吳阿衡諡在十一月十二rì”。()

一雲死於密雲、一雲死於牆子,有所差彆。

崇禎十一年(年),牆子嶺再遭大肆,清兵由此南下本地。

個彆文章載,阿衡因醉酒誤事被殺,實屬訛傳。筆者覺得弔文較為實在,可做證據之一。

<iv la=”b”>

筆者覺得,死於密雲無誤,然較為籠統,死於密雲牆子嶺則更加詳細。

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人。萬曆三十二年,登進士第二人。崇禎十一年,承宗已去官七年,十一月九rì清兵攻高陽,“承宗率家人把守。……明rì城陷,被執。望闕叩首,投繯而死,年七十有六”。()

查《明史傳記第一百四十九盧象升》:“玄月,大清兵入牆子嶺、青山口,殺總督吳阿衡,毀正關,至營城石匣,駐於牛蘭”。亦可證明清兵於牆子嶺殺阿衡——破關——至石匣——駐牛欄。並未言密雲城破。

清兵攻牆子嶺當rì,總督吳阿衡與總兵吳國俊賀密雲監督寺人鄧希詔生誕,未獲敵情時或許喝酒,人之常情。

而雍正《密雲縣誌鄉賢忠義》所載內容較為詳細:“吳阿衡,密雲總督,死於牆子嶺,同公死者又有參將魯某,未詳其名”。

《明實錄》未載清兵破密雲城,隻言“清兵稍退,引而南下”。又言“總兵吳國俊守牆子路,敗北,走密雲”。是以,不成瞭解為密雲城破,阿衡在該正法於清兵之手。

猜測阿衡死因有三:其1、聞敗績自裁於密雲城;其2、聞牆子關破,聲援途中死之;其3、援救至牆子嶺而死之。筆者據史料,偏向死於牆子嶺。

萬曆四十六年(年):“四月丙辰,直隸巡撫王象恒奏:近者,薊鎮諸路,黃崖嶺則有掩殺窯戶之報,牆子嶺則有撲殺烽軍之報,白馬關則有滿旦諸夷穿戴漢人衣帽窺測之報”。()

自萬曆末始,金兵或清兵攻遼東、聯蒙古,破朝鮮。崇禎年清兵未破山海前,已自薊、宣、大沿邊大肆本地數次,虜患轉為奴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