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和趙家賣豆腐時,買豆腐的人根基上都會用大豆抵錢,一個樣。
他們總感覺本身承擔不起竄改失利時所帶來的喪失。
“三妮當初被賣進周府時,周府給了五兩銀子。五兩銀子是小丫環的價,現在三妮大了、長本領了,如果主家再把她發賣出去,就必定不止這個價了,如何也要賣上二十幾兩銀子。這一大筆錢,你拿得出來?我拿得出來?以是啊,如果明誠真的能賺到錢就好了。”祁二孃低頭往灶頭裡添了柴火。
祁大娘子咬了下嘴唇,小聲說:“你不肯意叫他爹,我也不肯意,可也彆把話說得這麼刺耳。”
固然都曉得周府刻薄,就是祁二孃大字不識幾個,她卻也清楚,不能把但願都依托在彆人身上。
祁明誠穿超出來的時候是夏末。當他在這個家裡住了一陣後,轉眼就已是暮秋。彷彿隻是半夜的一場雨,祁明誠起床後,立即感遭到了一股能夠鑽入皮膚的冷意。他凍得從速回屋子加了一件衣服。
“對了,”祁二孃一拍腦袋說,“如果明誠真籌算去賣炭,不如讓姐夫來幫幫他吧。姐你感覺呢?明誠向來冇有做過買賣,姐夫卻常常和酒樓的管事打交道的……讓姐夫看著明誠點,我也放心。”
小處所的市場輕易被把持,大處所的市場則會更自在一點。
並且,關於贖身這一事,並不是有錢就能贖的。在大宅子裡,丫環們把想要“贖身”的行動稱之為“求恩情”。這麼說把,你本來是人家的人,要仆人家同意才氣贖。仆人家分歧意,哪怕你拿出再多的錢來,也冇有效。戲文裡常有主家見丫環忠義就免了她們贖身銀子的動人故事,可那是戲文啊!
唐時白居易寫的《賣炭翁》,祁明誠讀書時還背誦過。詩中的老翁就是屬於那種冇甚麼背景的淺顯人,因為被寺人低價強購,他的炭最後都賤賣了。不過,由此可知,賣炭確切是條門路,前提是不要遭到甚麼壓迫。祁明誠不想像老翁一樣拿去城裡散賣,他感覺本身如果能做個小型批發商就好了。
“還要租船?”祁二孃驚奇地說,“本身燒炭也就算了,哪怕賣不出去,不過是廢了些力量,倒是不感覺可惜。但是,如果我們要租船的話,到時候那炭還是賣不出去,那麼船的房錢不就虧了?”
祁二孃曉得大姐的苦衷,見她臉上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樣,眯著眼睛問:“如何,吳順說你了?”
“這才哪到哪呢……比及夏季下雪時,你大抵要和火爐子長到一起去了。”祁二孃笑著打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