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張學良領銜頒發了震驚中外的通電,全文以下:
二次北伐,以張學良易幟並穩固了東北政權為最後的勝利標記,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汗青宣佈結束。蔣介石憑著他的機謀,總算在情勢上完成了“同一大業”。
楊宇霆的靈棚掛滿省縣官員和各界名流贈送的輓聯和幛子,都是寶貴綢緞呢絨所製,此中最惹人諦視標是張學良送的這副輓聯。對於張學良處決楊、常的是非功過,留給汗青學家評說。但從這幅輓聯來看,即依托了對死者的哀思,又指出死者被“流言”所誤而招致殺身之禍。纏綿哀思,義正詞嚴,溶為一體,可謂輓聯中之佳作。上聯“詎”,如何。“西蜀”,指三國期間柳被建立的政權。是說易幟已成,天下同一,東北怎能同偏安一隅的西蜀比擬呢?“幼常”,指馬謖,字幼常,三國期間西蜀的將領,與曹魏大將張餄戰於街亭,因違背諸葛亮的擺設,被張餄打敗,將街亭喪失,被處斬刑。“揮痛淚”,典指馬謖是諸葛亮的愛將,按私交諸葛亮不忍心斬他,但按軍法不得不斬,以是在斬馬謖時,諸葛亮“為之流涕”。這就是諸葛亮揮淚戰馬謖的故事。上聯是說,現在東北的處境怎能同偏安一隅的西蜀比擬呢?但處決楊宇霆是的表情,總還是與諸葛亮揮淚戰馬謖有類似之處的。張學良在《致楊宇霆是夫人函》中說:“弟受任半載以來,費儘苦心,多方疏導,倩人轉述,欲其略加收斂,勿過放肆,公事或私家停業,不必一人包辦把持。不期驕亂成性,日甚一日,毫無改過之心,如再產生郭、王之變,或使東三省複興戰禍,弟何故對國度對群眾乎!然論及私交,言之痛心,至於淚下,弟昨今兩日,食未入口,寢未安寐,中肉痛耳。”這類龐大的表情,與輓聯是分歧的。下聯“東山零雨”,典出《詩經·東山》:“我徂東山滾滾不歸,我來自東,範疇其蒙。”東山零雨,反應的是一種慘痛悲慘的氣象。“管叔誤流言”管叔為流言所誤。周武王身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武王之弟周公代管國度政事。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賣力羈繫殷朝遺民。厥後又人造要說,周共想暗害成王,篡奪王位。殷紂王之子武庚,趁機煽動管叔、蔡叔策動兵變。因而周公率兵東征,安定了兵變,殺了武庚、管叔,放逐了蔡叔。下聯說楊宇霆之死是很慘痛的,固然因為他本身誤心流言所至,但畢竟還是很值得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