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寬大說:“看不看書倒也無妨,隻是夜裡少喝點酒,把酒後打人的弊端改一改。” 張飛一聽劉備又要嘮叨,趕緊承諾。
但是,關羽卻主動瀏覽了鎮江老轅所著的《大哥》《死仇家們》《周郎》等書。
每次與劉備切磋家國大事,諸葛亮總能讓劉備感受,他劉備雖曆經幾十年事月,吃過諸多虧,蒙受過很多波折,見地過無數世麵,但麵前這位年紀悄悄尚不敷三十歲的諸葛亮,卻總能站在更高的層次,指出他劉備的不敷。
張飛和關羽聽了,心中自是歡樂。不過張飛為人實在,坦言道:“大哥,你臨去江東前讓我看的那幾本書,我實在讀不下去。雖說你講阿誰甚麼老轅寫的書,對我們今後圖謀大業大有好處,可大哥,您就彆再在這事兒上催促我了。”
劉備當初臨行前,不過是擔憂張飛閒來無事會去找諸葛亮的費事,才順手給他安插了看書的任務。劉備本就推測以張飛的草率性子,難以靜下心來研讀這些冊本。
劉備回到荊州短短旬日,便將夫人阿柔臨時擱置一旁,一門心機與關羽、張飛相聚,幾人密切得恨不得整日形影不離。
諸葛亮本未籌算這麼早與劉備將這些事情正式擺到檯麵上來講,但既然劉備提起,他還是耐煩解釋一番:“屋漏鄙人,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成居也。”
劉備笑著迴應:“江東雖景色美好、諸事順利,卻遠不及與二弟、三弟相聚這般舒心暢快!”
關羽胸中的文墨比張飛豐富很多,讀過以後,他便體味了大哥對鎮江老轅的正視。關羽說道:“既然大哥如此賞識那位老轅,我們找機遇帶上厚禮,再去江東登門拜訪,就像當年在荊州南陽三顧茅廬請諸葛先生出山一樣。”
但劉備的思惟還逗留在打天下的階段,至於打下天下以後,如何讓江山安定,他卻未曾沉思。
諸葛亮還向劉備談到,不但要帶頭做到廉政,建立起一麵旗號,同時還要將廉政作為一項首要的政治軌製、法律扶植來抓。
以往,劉備所想不過是匡扶漢室,在這搖搖欲墜、分崩離析的期間,讓一個姓劉的人站出來,以仁德義的形象將四方英豪會聚在一起,共創一番功業。
諸葛亮與劉備的此次說話,雖稱不上極其深切,卻也讓劉備對如何做一個主公、如何做一個明君有了更新奇的熟諳。
若要吳阿柔說實話,作為女兒家,她感覺這三位男人身上有著她夫君劉備所冇有的男人漢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