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莫要怪他,歲慶也是拗不過兒臣。兒臣病了有些日子了,今兒個好些,想著好久冇有跟父皇存候,忍不住要過來……父皇如果要怪,就怪兒臣不懂事……”
這就是本相的感受嗎?她想著,剛強地將眼睛睜得更大,看到了天子與太子……天子與百裡昕……天子與楊小康。
但她曉得,或許這個天下上,她是比大多數人都曉得很多一點。
不過比擬天子對前皇後無庸置疑的密意,天子對太子到底是個甚麼態度,不管在士林和官方都是個未解之謎。反對派,此中以支撐三皇子的新黨為主,這幫人橫看豎看天子都不喜太子,證據是天子甚少答應太子呈現在公家場合,比起到處亂躥賢名遠播的三皇子,太子獨一能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脆弱”,這還多虧了天下八卦人士強大的腦補。
與當時的楊小康比擬,現在的太子卻顯得……淺顯了。他仍然俊美不成方物,燭火昏黃的光影抹去了統統他麵貌上能夠存在的瑕疵,他看來仍然完美得不像一個實在的活人。但那種感受不一樣了,不得不說,氣質風味固然虛無漂渺,有些時候卻真正決定了一小我帶給彆人的觀感。在楊無端的夢中,少年楊小康變得富麗,而實際中,長大了的楊小康卻像個臉上刷了三層白灰、唇上塗了紫色口紅,咀嚼奇爛還弱不由風的娘娘腔。
按例太子的服色也是明黃,百裡昕卻穿戴一身杏黃的團領衫,隻在腰間紮了條明黃色的腰帶。頭上也冇有戴冠,光光的隻繫了一條絛子,絛子尾端綴著一顆明珠,驟眼看去倒像是一團暈光……楊無端第二次恍然大悟,入京時她在馬車裡見著阿誰背影底子不是睿王,而是百裡昕,太子與睿王邊幅有類似之處,也難怪被錯認。
平心而論,楊無端信賴天子對周皇後是有豪情的,就看周皇後身後,天子硬是又拖了三年才重新立後,並將年號改成元和,大有忘記不高興的事重新開端的意義。
明顯是抱怨,聲音卻掩不住的歡樂,顯見他也是歡暢見到太子的。如許慈愛馴良的天子反而讓楊無端打了個寒噤,幾近要覺得剛纔那位喜怒無常的人君是精力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