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紅樓之晴雯升級路_第53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法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抵,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故言之?昔晉文私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準,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因而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曆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但是卒不敢者,豈其力不敷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戔戔之名分複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儘矣。或者覺得當是之時,周室微小,三晉強大,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主矣。不請於天子而自主,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係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六合之不成易也。《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賢人於君臣之際,何嘗不拳拳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罷了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劄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成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智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彆人;彆人不與,必向之以兵。但是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端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端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能夠擇交而圖智氏矣。何如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複與之萬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宗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罷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堆棧實。”襄子曰:“浚民之恩情以實之,又因此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乃走晉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