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曆史大事件中的將軍_第十章 千裡饋糧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國戰的時候,要處理這個題目。隻能當場征糧。

龐煖就著羹食吃完一張胡餅,解釋道:“《國語·魯語下》記錄,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先王覺得足。”

“其他體例恐怕隻能改進,冇法完整處理。龐兄弟現在做的就是一種晉升效力,減少耗損。”蘇烈明白了龐煖的企圖,解釋道:“牲口運輸的效力,要高於民夫,並且耗損的食品反麵職員牴觸。”

蘇烈也非常不解,看向龐煖。

龐煖解釋道:“一井,是9戶人家所居住之地,也叫一田。稯禾,是40把禾杆,做牛馬草料。秉芻,1把柴禾,生火用。缶米,米6鬥。這描述的是先秦期間兵製,根基上就是一個民夫在扁擔等東西的幫助下,能夠照顧6鬥米,40把禾杆的牛馬草料,再加1把生火的柴禾。承擔這麼多物質,已經把人逼到體能負重的極限。民夫也是人。”

細細咀嚼完渭水鱸魚製作的魚鮓,一小碟魚鮓要400錢。不過,物有所值,這絕對是龐煖漢朝吃過的邃密適口食品了。

與野生比擬,能馱很多,破鈔也少。並且,就算飼料不敷,也能放牧補給。即便牲口肥胖勞累而死,也能轉化為隨軍糧食。以是與野生比擬,效力進步數倍。

也就是說要出動10萬軍隊作戰,輜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夠上陣兵戈的兵士隻要7萬人。戰局墮入對峙,就要大範圍征調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民夫運糧。

拿著這些錢,我去西市買革車,每輛2000錢,買了53輛革車,應當低得上治粟內史那邊糧車的缺口了。”

“恩,當代當民夫是不輕易。”蘇烈說道:“不過,現在可不是聖母心的時候,這都是冇飯吃的哀鴻,當民夫起碼有口吃的。”

聽到龐煖說出最完整斷交的體例。

魚鮓是將魚肉帶皮切成塊,去血水,放白細鹽、茱萸、橘皮、好酒,再以米飯製成糝備用,然後將甕洗淨,在甕裡放一層魚塊,撒一層米糝,安排一段時候,便可食用。

雄師出境後,直接開搶。並且,兵士們也樂於劫掠,來獲得財產、女人、糧食。

霍去病討伐匈奴,前鋒軍隊精裝急行,不帶輜重,隻要少量乾糧,停止長途奔襲,大迂迴作戰,以戰養戰,直接奪匈奴人牛羊馬匹作為軍隊補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