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但在衙裡坐鎮,還調集起百十名精乾強健的民壯,自掏腰包加發賦稅,叫他們到城外庇護兒子。
看那王鄉紳的模樣,清楚就是記恨了他兒子——哪怕他真勸得兒子不再清隱田,那些人也不會感激,必然藏恨於胸,將來得了機遇還要抨擊。他堂堂百裡侯,莫非還能怕了治下幾個刁民,為他們損了朝廷的好處,壞了兒子的閒事?
那些農戶本就感激他當初的拯救之恩,現在又聽他創辦田間地頭農業知識講座,的確要把他當神仙普通對待,悄悄問他:“相公莫不是個後稷身邊的孺子降世吧?不然如何你做縣令公子的,還能曉得這麼些種地的體例?”
桓淩長眉微皺,覺著這話有些不對——這不是等著宋大人考滿後轉遷的說法,倒像是預曉得宋家不久就要分開似的。
福建這處所的民風就是好讀書。
桓淩打動得幾次背後裡暗謝,謝他當年跟本身住時冇用上這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