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潘金蓮怎麼破。_18|賬本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劉娘子小家碧玉,也不太參與這些情麵來往,想了半天,才躊躇著說:“你家大郎的屋子,彷彿是……彷彿是……對啦,讓一個大財主買了下來……”

或許是本身通盤猜測弊端?武大賣房搬場,就是她潘弓足一時腦熱,軟磨硬泡的成果?再或者,阿誰買了屋子的鄭大財主,真的是人傻錢多,撞上這件事的?

前次她出門探查環境,用心記著了大部分街巷的稱呼。不過不消寫上去,一則武大不熟諳,二則她本身的繁體字程度還亟待進步,可不敢暴露半點馬腳。

而當時,武大新娶的老婆潘弓足,在此中更是充當了一個大忽悠的角色。要死要活,哭天抹淚,非讓武大搬場不成。

潘小園吃了一驚,擁戴著點點頭,心內裡卻緩慢地轉。本來武大從清河縣搬場,還是在她潘弓足的激烈要求下做出來的。

接著,連絡武大之前慣常利用的標記體係,比方何九叔即是一橫一豎,蔣大夫即是兩橫一圈,王屠戶即是一個小叉子……將每小我的代號,標在輿圖上他們家的位置。

但賬是必必要記的。武大渾厚誠懇,腦筋又不太好使,縣裡買過他炊餅的人,或多或少都占過他一點便宜。如果再開一個認賬的頭,大家效仿,那武大可就是當之無愧的陽穀縣第一冤大頭,往前推五百年,今後退五百年,估計無人能出其右。

劉娘子常日足不出戶,好輕易來個鄰居嘮家常,一麵把那紡錘擱在肚子上,一麵不免多說幾句。潘小園這才套出話來,劉娘子家的一個遠親,原是住在清河縣,識得武大郎的。武大當初賣屋子搬場,也是那遠親幫手找了賣主,說合還價,賣出了個略高於時價的好代價,又幫手找了這邊陽穀縣的屋子,第二天就換了寓所。統統辦理得非常順利。武大安設下來以後,拿出兩貫錢,謝了那人的牽線搭橋。

等他好輕易諳練了根基的記賬訣竅,潘小園深吸一口氣,甩出了最後一道大題:

潘小園從速表示瞭解,茶盞裡的茶喝光,也站起來,謝了劉娘子贈的幾張紙,又祝劉公早日病癒。兩人互道萬福,劉娘子便倉促進入裡間了。

羊毫是中產以上人家的專享;淺顯百姓記個賬、簽個名,很多時候就用廢布裹一支炭芯兒拚集。潘小園第一次看到這類炭筆,就感慨彼蒼有眼,這東西像極了後代的鉛筆。本身再削一削,改進改進,便不難上手,利用起來毫無停滯。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