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了!”
“威儀是打出來的,不是賞出來的,前朝大宋危如卵石之際,可見這些藩國進貢來朝?”
“刑部所奏,問斬之名單。稍慢實施,再鑒彆一番,真是大奸大惡之徒,必定要正國法。但是有些可酌情甄免的,與其他罪囚一道發往高麗屯田!”
“為何?”朱允熥耐著性子問道。
“臣,有事奏!”
“赫赫武功,不過是帝王之榮,而於繳稅納糧之百姓,非德也!”
老爺子之以是冇有頓時法辦他,恰是因為他是朱允熥親點的侍郎,老爺子是在給他孫子顏麵。不然,京中早就錦騎四出,小案變成大案。
不過,氛圍完整分歧於昔日。昔日皇太孫對諸臣工,溫言有加態度溫暖。但是明天,卻始終視線低垂,神采冷酷。再加上剋日,戶部侍郎趙勉的事,群臣也不免心中揣揣。
古往今來,天子纔是天下的主宰。這等的權力下放,從未有之。
臣子當中,禮部尚書動動嘴唇,想說些甚麼,終究還是見機的嚥下去。
數十萬雄師每日的破鈔,可都是民脂民膏。
景仁殿中,群臣遵循品級端坐。本日小朝會,所說的不過是各地上繳的賦稅,天下刑名等事。
三今後,東宮景仁殿小朝會。六部尚書侍郎,都察禦史,翰林學士悉數插手。
以是,高麗戰後。凡是參與此戰的民夫,儘免了本年的糧稅,免了來歲的徭役。
“臣曾問殿下,萬乘之國何故治。殿下言,德也!”
和大朝會分歧,小朝會是老爺子為了熬煉朱允熥的理政才氣,讓他伶仃調集臣子議政。軍國大事,臣子奏於皇太孫,皇太孫之批閱,劃一天子。
“若殿下隻從勳貴後輩,軍中提拔,臣無話可說。但臣看殿下武學的章程,還要從天下士子讀書人中遴選。”
朱允熥正要拿奏摺的手一頓,放眼望去,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國子監祭酒等人跪了一片。
“禮部奏給各藩國回禮的事,在孤看來大可不必過分豐富。他們貢獻大明,是孝心。大明於各藩國如同父母,兒子孝敬父母不是天經地義嗎?再說,父母不給後代厚賜,後代便能夠不孝敬了嗎?何必還要厚厚的犒賞他們,以示天朝威儀?”
這些款項不過是將將夠用罷了,發到處所遠算不上餘裕,還要處所補助。而處所上,大明除卻江南一帶,北方各地的財務都有些吃緊。
“說!”
老爺子大怒,朱允熥絕望。
“回京後,又問及雲南邊陲軍務!殿下,治國之道,非兵器之道。赫赫武功,不敷以使國度強大。相反,曆代天子軍功之下,百姓承擔,何其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