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 [1]《黃帝外經》有三十七篇,今獨一幾副殘篇,據傳殘篇本為明朝醫家所作。《七感篇》乃作者誣捏,粗心是描述、解釋七種感受及醫治體例。
現在看到七八百年前的故交後代到處求師,想來也是家中一度斷了傳承,再想想本身的子孫,悲從中出,隻盼著自家的醫學傳承不要斷在本技藝裡。至於阿誰搗藥罐,是徐家的不傳之秘,也隻每一代的傳人曉得那搗藥罐的好處,旁人是不曉得的。
白叟又問:“你在家時都背過甚麼書?”
“《神農本草經》上說,‘味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力量, 肥健。久服, 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麵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池澤。’《藥性賦》上說,‘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敷。’《本草綱目》上說‘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孫。餘未詳。’《唐本草》上說……本草拾遺上說……,令媛方上說……”
老大夫接過信,信紙有些發黃,還是用豎版的繁體字寫的,信裡寫瞭然宿世和徐家前輩的瞭解,還申明留下了甚麼信物,傳聞宿世送給徐家的是一個搗藥罐,是極寒之地的萬年石做的,通體冰冷,措置藥材的時候可製止搗藥時摩擦和撞擊產生的熱量對藥性的毀傷――宿世彷彿早就推測有本日,竟然寫好了個模板,赤焰隻是在上頭用術法彌補了收信人的姓和當年的信物。
白叟有些遺憾,不過,僅僅兩篇也是可貴啊!公然也是醫學世家,就算一度斷了傳承,也不成小覷!
老大夫看著信,眼圈兒竟然紅了起來。
“澤瀉何解?”
瞥見有小女人賣萌,老爺子的口氣也輕了很多:“是啊!你叫甚麼啊?”
琳琳敲了敲半掩的大門,徐大夫抬開端,老大夫看著麵色很好,像是五六十歲的模樣,瞥見揹著書包的琳琳,覺得是誰家小女人來給家人求醫的,“出去吧,小女人,有甚麼事兒?”那小男孩年紀小,另有些怕生,躲在老大夫背麵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