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重鑄天朝_第142章 威海衛炮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南幫三檯麵朝大海,設備15到28cm大口徑要塞炮九門,但這些炮滿是半週轉軌式,射界受限,本身後路難顧。對此,南幫炮台總工、德國人漢納根也承認。為彌補缺點,在明天百尺所村西南150米處,清軍又構築了楊楓嶺炮台,在村北構築了所城北炮台,彆離備炮4、3門,遮護海防三台後路,到1894年5月水兵三次大閱時也已完工。而後不久,甲午戰役發作,戰役壓力之下,這個防備體係被重新檢視,清軍又趕築了楊楓嶺副炮台以及摩天嶺、小蓮子頂等多座臨時炮台,拉上了7.5或8厘米的小口徑行營炮。

威海衛不比煙台,這裡能夠說是北洋海軍的出世地,1888年,北洋水兵成軍時,為拱衛劉公島基地,大清帝國開端環抱威海灣南北海岸線,修建陸地炮台,此中在威海灣南岸,從明天海埠村北的娘娘廟由西向東,在今華能威海電廠1、2號機組之間,威洋石油船埠東側,構築了龍廟嘴、鹿角嘴炮台。兩台到1890年時完工。而後,劉公島基地的海防地從蟄居灣外向外推移約3千米,增築了體量更大的趙北嘴炮台,到1891年4月水兵二次大檢閱時也已完工。

除了南幫炮台以外另有北幫炮台,北幫炮台在威海灣北岸,與劉公島相對。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端逐年建成。因坐落在威海灣北岸得名。共5座炮台。此中,海岸炮台3座,陸地炮台2座。海岸炮台是:北山嘴炮台,有火炮8門;黃泥溝炮台,有火炮兩門;祭奠台炮台,有火炮6門。陸地炮台是:合慶灘炮台,有火炮兩門;老母頂炮台,有火炮兩門。甲午戰役發作後,又在東裡夼、棉花山、佛頂山、豐柴頂、遠遙用等地建臨時炮台6座。此中三座海岸炮台設備的也都是150,210,240克虜伯巨炮。

彆的劉公島上另有炮台6座,共有各種口徑的大炮58門,此中240毫米克努伯巨炮就多達十幾門。

光複煙台以後,任超隻留下少量軍隊進積德後事情,其本人帶領虎賁軍主力直撲威海衛。

於此同時陸地上的虎賁軍也對煙台港策動了狠惡的炮轟,炮兵團幾十門山炮野炮火力全開,共同著艦隊將小鬼子的火力點一個接一個肅除潔淨了,煙台港內堆積著日軍運來的多量軍事物質,很多方纔運來根本來不及運往堆棧,就那樣堆積在港口內,此中不乏一些兵器彈藥,另有被服等易燃物品,在狠惡的炮擊下,冇過量久港口能的彈藥便產生了殉爆,狠惡的爆炸幾近將港內大部分設施摧毀殆儘,港內燃起沖天大火,黑煙直衝雲霄,火光數十裡外可見,港內的小鬼子更是喪失慘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