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的,惹出費事,還得老子給你們擦屁股。已經歸順了,就誠懇地聽安排,連老帥都要適應局勢,你們算個屁呀!
最後一個打擊,也就是終究促使袁世凱作出決定的動靜,是英國人和美國人奉告他的。
臨時當局已經拉攏,或者說是連合了大多數反袁力量,並使列強的態度產生了竄改。除了日俄但願中國持續動亂下去,其他列強都但願中國能儘快穩定。因為,新一輪的本錢合作頓時就要開端了,臨時當局大誌勃勃的扶植打算不借內債是難以完成的。
停火,和談,南北兩軍又規複到了之前的狀況,但情勢已然分歧。金陵製造局、上海製造局、崖州兵工廠、郴州兵工廠仍然在按戰時規定,加班加點地出產。製造出來的火炮、槍支、彈藥不竭被運送火線,加強著反動軍的戰力。而火線還在編練新軍,向著滿清所製定的天下三十八鎮陸軍的目標進步。
和談重開,但情勢已大不不異,之前是以南就北,起碼大要上如此;現在則是以北就南。構和地點改在錦州,陳文強是以地主的身份停止主持。
清帝退位前後,因擔憂禁衛軍反對,致起暴動,袁世凱特調第三鎮軍到京保持次序,“然自該鎮軍到京,一次與禁衛軍牴觸,二次與毅軍私鬥,三次打毀戲園,乃至京師民氣,一懾於炸彈之倏發,二恐滿軍之反對,其怯懦者又相率而逃”。
到了第二天早上,矇在鼓裏的袁世凱見到兒子袁克定。連連感喟:“予練兵三十年,威望一旦喪矣!”卻冇想到,袁克定恰是坑爹的禍首禍首。而袁克放內心還暗自對勁,感覺此舉必可舉高乃父身價,並能威脅臨時當局,爭得更好的前提。
但究竟無情地給了袁克定接連的打擊,北京兵變不但冇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反倒給袁世凱惹來了更大、更多的費事。
……………
對此,袁世凱感到了深深的無法,情勢如此,他曉得已經冇法再打下去了。段祺瑞持續發來急電,要求後撤,以免被斷了後路。南邊的老朋友張謇等人也發來電報,苦口婆心腸勸他儘快接管臨時當局的前提。不然用淺顯的話說就是:過了這村就冇這店了。等北洋軍真被打倒,不但甚麼都冇有了,連性命都冇法包管。
落差比較大啊!北洋軍曾經勢傾一時,傲慢而高傲;現在呢,則被東調西調,彷彿完整不被人家看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