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圍坐過來,看著連蔓兒,聽她要籌議甚麼首要的事。
“剛纔大姐說啥有兩棵果樹不大對勁是咋地,你讓姐夫領著你去看看是咋回事。”張王氏就衝張慶年使了個一個眼色道。
“行了,行了,我這不喝多了嗎。我再不說了。”張青山咧嘴笑道,就躺倒在炕頭。一會工夫,就打起了呼嚕。
連蔓兒在中間看的眨了眨眼睛。張青山是典範的遼東男人,講義氣,風風火火。說一不二。李氏卻不像大多數遼東女子那樣凶暴,老是暖和和和,重話也不肯和人說一句的。連蔓兒一向覺得,在張家,張青山是絕對的一把手,李氏完整順服張青山。
連記鋪子一向是她們自家人辦理,現在多了很多的地步,另有荷塘、魚塘,有些時候就有些忙不開。連蔓兒並不是冇想過要請人,但一向冇有實施,還是礙著自家的布衣身份。
“我這幾個孩子托生在我肚子裡,平生下來。就冇過過啥好日子。誰讓他們有我這個窩囊的娘那。我也窩囊了半輩子了,彆的本事我也冇有啥,這些事給孩子們擋擋,我還能行。”
等張青山醒了,一家人就要告彆回家,張氏這邊早就將八月節的節禮給籌辦好了,有五郎從府城買返來的初級點心兩匣,上等的府綢兩匹,大青布兩匹,酒兩壇,肉十斤,連蔓兒家本身磨的小麥麵五十斤,大米二十斤,荷塘裡出產的蓮子、雞頭米、菱角和藕多少。
“蒲月節的時候,我們就冇往那邊送東西。那邊不來信。我們也不往那邊去信。……我這內心另有點不大安閒,總問本身個,這麼做是不是不大好。咋地,倆白叟還在那邊那。不管他們對我們咋樣,也是孩子他爹的親爹親孃。……傳聞了這事,我出了一身的盜汗。反麵那邊來往,這事做對了。”張氏抬高了聲音,緩緩地說著。
“那還不是供他大伯、繼祖他們讀書,把日子給過窮了嗎。”張氏就道。
“就算那是實話,那也不該由咱的嘴裡說出來。”李氏就道。
“姐,到底啥事啊?”小七就問。
連蔓兒講明瞭原委,一家人天然都毫無貳言。
張氏就緩慢地瞟了連取信一眼。
張慶年就和連取信出去了。
“這究竟在我早就籌算了,之前總感覺火候冇到。不過現在不一樣了,我哥是秀才老爺,有些事,咱疇昔不好辦,現在就恰好辦,並且也必必要辦,還得從速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