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已經三年了,宋力剛卻並冇有拿出甚麼樣的詳細國策,做出甚麼樣的實際功勞,每個朝代初創後的第一項國策,常常是地盤法或稅收法的變動,但是明國一向冇有出台這類在大格式風雅向上的國策變動,三年來,各項政令都是延用夏朝的政令。
放丁,放甚麼丁?
張氏一說,公然如宋知夏所料,都是講仁義的高潔之士,這等賢人,隻能教誨學子教誨臣子,但不能教誨帝王,因為短板嚴峻,隻要仁義,卻無霸道霸道,更無文武經濟刑律的大格式,如許的仁義帝王,與國與民,真的一定是件幸事。
這不問還好,一問宋知夏真是恨不能立即把宋勇毅拖過來抽一頓,他腦筋有病啊。
在張氏的簡樸描述中,宋知夏清楚的看到了宋力剛被群臣們牽著鼻子亂轉的場景,真是又好笑又氣人。
又該先拿誰來開刀呢?
李姓官員在彈劾本上詳細舉例,大祭上,皇上膜拜時眾臣皆膜拜,但他慢了一步,皇上行完禮分開時眾臣要跟著順次分開,他又比旁人快了一步,如此情意不誠,豈不是不敬上天,觸怒了上天,萬一降下洪澇乾旱,林姓官員就是千古大罪人。
宋力剛並不是一個有治國手腕的人,這點從他在任用大臣的佈局上就已經能夠看出來了,他的政治聰明隻是達到合格罷了,如果做為一個武將,那是充足了,可如果做為一個文臣,那就有點不敷看了,再放到天子的位置上,那就更是成為較著的缺點了。
宋勇毅的腦筋裡被人灌進了多少毒水啊?這是在自毀城牆啊。
這一番後宮小風波很快傳到了宮外,傳的無形有聲的,厥後這事竟成了太子的小逸聞,大家提起太子,都說太子是個守禮有德的儲君,是國之幸事也。
宋知夏又問張氏,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是誰?
更何況你一個文官曉得軍費多少?
不是被架空皇權成為傀儡,就是直接成為亡國之君。
另有練兵擾民,軍隊不練兵,躺著吃餉麼?
淘汰了邊關戍衛,誰來給你保衛邊陲,震懾越國和魯國?
擾民,如何擾了?
淘汰了各州州軍,誰來給你保衛國土,監督和管束各州大族?
這些事情,在宋知夏看來,底子就是冇有需求去專門理睬的狗屁閒事,先把首要的政事給措置了,有閒工夫了再翻出來看一看,但是看過也就算了,專門去理睬就是底子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