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村地處南北交界處偏北一點,地裡種的農作物大多是跟著北方來的。
第二天。
胡孀婦和黃小翠婆婆的鬨劇,最後是被聞聲趕來的大隊長製止的。
不管如何說,因為一枚鐵釘,唐半夏在老太太們裡口碑好了很多。
既然頂替了唐半夏的身份,那她就要完整把本身當作唐半夏才行,呼應的,唐半夏的家人朋友,她也會極力保持的。
大米淘洗過後平鋪在鍋底,臘腸土豆胡蘿蔔切丁,玉米青豆剝粒,洗濯過後,平鋪在米飯上。
溫沐白回聲而來。
唐半夏長記性了,她特地拿了枚鐵釘去上工,如許,剝苞米的時候,大拇指的承擔就會小很多。
聽完唐半夏的解釋,溫沐白冇說甚麼,溫馨的吃著飯,等飯快吃完,他纔開了口:“等秋收疇昔,我多上山幾趟,弄點好東西,給大哥寄疇昔。”
吃完午餐,下午上工的哨聲就響了起來。
苞米收完了,就到了番薯了。
相互叮嚀過後,兩人分開各自上工。
此時她正指著宋老太祖孫倆的碗忿忿呢。
也怪不得胡孀婦不乾,打眼一掃,她碗裡最稀。
胡嬸是做農活熟行,錐子到她手裡,使得比唐半夏利落多了。
冇等番薯收完,金燦燦的玉米粒已經曬滿了全部曬場。
要不是臉皮厚比城牆,唐半夏早扛不住了。
胡孀婦也是橫行多時的,仗著胡大山這個堂伯哥,雙手叉腰,跟黃小翠婆婆豪情對線,互不相讓,兩人罵的熱烈,中間人看的高興。
然後,其他剝苞米的大娘嬸子們也有樣學樣,人手一枚鐵釘。
這古板而勞累的秋收餬口,可貴有點波瀾,這個樂子,他們是看定了。
秋收第七天,地裡的苞米全都收上來了,與此同時,他們剝苞米的小隊也要轉戰了。
如此來去,直到錐了十多個玉米,她才停手,擺佈手各拿起一個玉米,交相摩擦,金黃色的玉米粒簌簌落下,看的中間的宋老太和胡嬸兩人眼睛發亮。
每天上工的時候,唐半夏都能聽到工友們對她的誇誇誇。
賣力給她那一支步隊打飯的,是黃小翠婆婆,那在村裡也是有職位的老太太,纔不怕一個胡孀婦呢。
她用完了宋老太也提出了借用,實驗過,錐子才又重新回到唐半夏手裡。
唐半夏瞅了瞅,真是一點都不測,宋老太祖孫倆碗裡滿滿的乾飯,至於胡孀婦碗裡的飯,稀得能照出人影。
得益於唐半夏的小聰明,本年剝玉米小隊的效力進步了很多。
宋老太和胡嬸看到,也紛繁效仿,第二天也拿了鐵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