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俺們不累的,來這裡乾啥?”李大郎覺得小妹是心疼他們,想找個處所讓他們歇著。
“還不是四哥,把俺賣了還在那兒傻樂。氣死俺了。”
三郎定了定神,這句是《三字經》裡的,這些小妹都教過,他記得清楚,“回夫子的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下一句是‘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節。’講的是玉不打磨雕鏤,就不會成為精彩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曉得做人的事理,也同玉一樣成不了大器。”
這才提筆親手為二人寫了“親供”,(相稱於重生退學登記表)寫下本身的“姓名、春秋、籍貫”。因為當時冇有照片,以是還必須在“親供”中說明“身中(即身高)、麵白、或有須、或不必”,再存於縣學備案。
見冇啥靈感,就領著李大郎和李二郎去了茶館,這裡人多口雜,探聽起事情來最是便利。
司徒嫣內心一急,可想攔時,為時已晚,隻得硬著頭皮上前一步,“夫子明鑒,小民與幾位兄長並非血親,小民父母早亡,幸得幾位兄長收留,小民隻是有緣略讀過些粗淺的冊本,識得幾個字,以是一時幸起以‘智、信、仁、嚴’,為兄長取了名字。”
“哈哈哈,好,說的好,這聞雞起舞比芹菜更貼切。”蔣夫子還想再問,已有門生來請,是授業講課的時候了,這才歇了心機,領著三郎和四郎去了書院。司徒嫣忙拉著大郎和二郎去找王管事拿了廢紙,連和蔣夫子籌議讓三郎他們上半天學的事兒都健忘,就急倉促的跑出了縣學。
“那你可知這‘六禮’中,並冇有公雞這一禮,你又當如何解釋?”
倒是李大郎,見小妹坐下後,並冇有動,隻是豎著耳朵在聽彆人發言,有些獵奇,也跟著聽了起來。
四郎記得這是《弟子規》中的句子,當時小妹特地給他們舉例講過,“回夫子的話,這句意指‘當品德學問和才藝不如彆人時,應當自我催促儘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彆人時,能夠不消擔憂、愁悶。’”“好啊,我這是撿了兩塊璞玉,王管事你先下去吧,這兩個門生我收了。”
“算了,俺看這蔣夫子也不是啥好人,等下晌三哥他們返來再籌議吧!俺忘了跟蔣夫子提三哥他們上半天學的事兒,也不知三哥他們本身會不會提的?”司徒嫣無法的歎了口氣,這四人經曆太少,思惟太純真,隻盼那蔣夫子不是啥好人,彆對她起了啥壞心機,不然她也不是茹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