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曹操這邊,一行兩萬餘人,浩浩大盪到達會盟之地,各路諸侯也都連續而至,各自安營紮寨,接連二百餘裡。
關羽旁觀趙雲行事,進退有度不說,更兼三言兩語間便博得了眾將好感,麵上固然不顯,心中卻非常欣喜。
晚間,曹府夜宴,一眾武將皆至。席間,曹操令趙雲主管軍事,為一軍主帥,權力尚在世人之上,也算是兌現先前承諾。
見曹操如此篤定,趙雲眉毛一挑,又道:“曹公為何如此信我,不怕趙某是招搖撞騙之人?”
曹操見趙雲知進退,識大抵,不驕不躁,更加看重,也不強求,著其與夏侯等人一同練習兵士,今後再做籌算。
“該當如此。”曹操本來就已做好籌算,現在見有人提出,便出聲擁戴。
夏侯惇等人都是心高氣傲之輩,見趙雲年青,都不甘居於其下。現在見趙雲主動請辭,具都心生好感,又見曹操對其看重,料其不凡,也不因春秋之故小覷於他,一時候倒是相處和諧。
曹操朗聲大笑,梟雄之姿儘顯:“某非信你,但自傲耳!”
曹操待要問他兄長是何人,關羽已然上前:“子龍大謬,此人酒色之徒耳!汝自誤矣!”
此中又有公孫瓚率兵前去洛陽,路子平原,遇劉備、張飛,故攜之同往。
見趙雲如此,曹操不惱反喜:“以汝為一軍將帥,何如?”
曹操神情嚴厲,趙雲也看得出他並非打趣,卻仍舊不動。
趙雲見得關羽,心下鬆了一口氣,也不急著與曹操搭話。
彼時,袁紹得曹操矯詔,大喜過望,堆積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
檄文收回以後,各鎮諸侯皆起兵呼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識大局、知大抵、懂進退、精通兵法,方可為帥;不公例為將!”
趙雲心下承認,倒頭便拜:“主公在上,受趙雲一拜。”